
槍枝、墮胎、俄烏、中美,當今的世界看似已經分裂到不同理念和陣營的人們勢不兩立不可彌合的地步。但在26日愛烈治街博物館主辦的蛋捲蛋奶肉捲餅街坊節上,代表下東城地區歷史的不同族裔的藝術家、美食製作者們拿出各自的絕活以饗多元化多的鄰里,而不同族裔的參與者們也在對方的藝術和美食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個炎炎夏日裡,在這段紛亂的時局中,在紐約下東城的這一個街區,人們笑著、唱著、舞著,看上去完全沒有隔閡,似乎在用這種方式為這個世界保存著希望。
愛烈治街博物館公共參與副主任羅敏說,下東城地區歷史上一直是移民來到紐約的落腳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東歐猶太移民,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波多黎各移民,再到後來華裔移民,打造了如今下東城多元的風格。愛烈治街博物館已經是第21年舉辦蛋捲蛋奶肉捲餅街坊節了,主辦方希望以這些不同族裔的美食和藝術來增進鄰里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愛。疫情之前每次街坊節都能吸引上萬人參加,疫情期間活動改為線上,今年重整旗鼓再次走上街頭。
昨日的活動佔據了愛烈治街從東百老匯到堅尼路之間的一個街區,中央舞台上,從京劇到爵士樂的各種表演讓觀眾不斷喝彩。街道兩旁,華人的糖畫、蛋捲、波多黎各的肉餡捲餅、希臘的甜點、巧克力蛋奶更讓人們垂涎。兩桌老人悠閒地打折麻將,孩子們則在剪紙、水彩畫中一試伸手。
華裔剪紙藝術家湯泠從小跟母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的何紅一學習剪紙,如今本身也是舞蹈家的她在紐約的中小學傳播剪紙、舞蹈等中國文化。昨日湯泠在街頭擺出的攤位上,展示了從傳統的福字、壽字到花鳥、熊貓等內容豐富的剪紙作品,每一幅都將縱橫交錯的複雜圖案雕琢的細緻入微。住在下東城的猶太裔居民戴維斯(Tricia Davies)走過攤位前時,禁不住伏下身來湊近觀看,並讚嘆不已。戴維斯說,她的公公、以色列藝術家摩斯(David Moss)在以色列學會了剪紙,猶太人的剪紙與華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做成花樣貼在門上的習俗。「很多文化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戴維斯說。
波多黎各移民碧達(Maria Bida)在她的攤位上把香噴噴的肉餡包入麵皮,再現場炸成金黃色的波多黎各傳統美食肉餡捲餅,攤位前很快就排起了長隊。碧達說,她的家人五六十年代從波多黎各來到紐約就是在下東城落腳。她長大以後曾經搬去切爾西,但之後又搬回了下東城。「我就是喜歡這裡的多元。現在我的鄰居華人、猶太人、波多黎各人都有,我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忙,我覺得非常開心。」她說。
碧達攤位的對面,波多黎各面具藝術家藍格爾(Felipe Rangel)正在精心的打磨著一幅紙漿面具,這種面具以動物形象為藍本,帶有尖角和巨齒,在「大齋節」等慶祝活動時經常用得到,人們戴著它唱歌跳舞、互相追逐。兩位猶太老人走過他的攤位前跟藍格爾攀談起來,聊著聊著竟然發現他們西語裔音樂家Bobby Sanabria是他們共同的朋友。「世界好小啊。」藍格爾說。「因為這是同一個世界。」其中一位猶太老人說。藍格爾說他喜歡像這樣用藝術與不同的人交流,「我們生來不同,有各自的文化,我們需要慶祝自己的文化。但同時我們也應當去尋找大家的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也應當被慶祝,因為是相似把我們連在一起。」他說。
在街區的另一頭的中央舞台上,猶太裔音樂家倫敦(Frank London)和他的樂隊開始演奏一隻動感十足的爵士樂曲,人們站起身、跟隨著節奏開始跳舞,大家圍成圈,不同膚色的手拉在一起。在這樣的歌舞裡,世上所有的紛爭好像都不存在了。

波多黎各藝術家藍格爾打磨傳統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