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是水門案爆發五十周年紀念,當年國會的公開調查成為憲政史上重要案例。與此同時,正逢本屆國會的元月六日委員會也在調查國會大廈發生的騷亂事件,兩者被拿來比較,這個偶然並不光彩。
水門事件是美國政治史分水嶺,對政治和新聞業均產生衝擊,至今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尼克松主政當年,正當嬰兒潮一代開始成年並塑造國家文化和政治時,加上相關民權法案通過,社會普遍相信「人人平等」的時代。美國人對政府機構相對信任,對領導人表達信心。記者和歷史學家「似乎覺得有責任幫助公眾善待他們的總統」,尊重他們的私領域。然而,公眾對尼克松總統的個性和職業生涯引起某種程度的疑慮,對他的不信任超出政策問題以外。其實,尼克松做出很多重要決定,如緩和越戰,對中國開放,並創建環境保護署,但均沒有獲得應有的肯定。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未來由歷史學家探索出答案。
美國媒體對總統持有不信任的態度自此持續到現在,甚至對新聞界本身的「期許」也更高。五十年前紐約時報挖出水門事件的兩位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今日仍然是媒體的座上賓,兩人近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標題為〈尼克松定義了腐敗,然後,特朗普(來了)〉 ,暗示媒體仍然相信有著與水門案同等級的弊案可能會發生。這不能不說是水門案後才可能獨有的現象。
在尼克松總統之前,當時美國社會的共識是,彈劾總統是極端措施,最好備而不用。尼克松的彈劾本應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第一次總統彈劾。後來彈劾成為對尼克松在水門案中適當補救措施。從那以後,如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情況發生變化,光是一九九八年到二○二一年,彈劾就發生三起。
同樣是國會委員會的調查,五十年今昔對比,兩者有何不同象徵意義?美國有兩派看法。一種主張五十年前的水門事件引起「對美國領導人的操守持續產生懷疑」,助長黨派兩極分化,並作為黨派反對的手段。另一種則認為,去年一月暴徒衝入國會更為明目張膽,危及民主憲政的制度,影響層面也更廣。兩種看法各有支持者。
美國建國先賢苦心建立三權分立的制度,為的是讓後世在發生爭議時能有方法遵循;但國會對新的重大問題,也自行設立新的應對方法(例如必要時設立獨立檢察官進行調查)。美國的政治制度也在與時俱進的微調。
美國國會調查委員會歷來對這些案件嚴肅以待,秉持著哀矜勿喜、勿枉勿縱,為的是公布真相,以避免再度發生同樣的問題。因為總統級的醜聞,一次也太多。在時光過了半世紀之後,國會的報告是否能癒合傷口後,走出華府的政治泥淖,大家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