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這一次談國際時事,由石油開始談起,其實最後仍是分析俄烏戰爭;是實戰之外的、另一些層面的階段性總結。
最近令俄羅斯石油成為新聞焦點,是因為4月下旬美國《華爾街日報》有文章《The West Is Still Buying Russian Oil, But It’s Now Harder to Track》,談及西方國家根本仍然在大買俄油。那些油沒標示來源,且曾混合提煉,已很難追蹤出處。此外,也有資料料數據反映,印度大量買入俄羅斯石油,稍為提煉後便轉手賣給美國。本文環繞上述問題跟大家跟進分析。
首先,回頭溯源。俄烏戰爭在二月下旬便開打,寫劇本、定開戰日期的是美國和烏克蘭的澤連斯基。3月初,美國便高調宣佈要全面禁制俄羅斯能源。拜登還去歐洲轉了一圈推銷美國的頁岩氣。不過,根據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報告,對俄態度十分強硬的德國,在3及4月份已大量買入俄羅斯能源。而主力導演這場戰爭的美國,更是大大大買家;趁兵荒馬亂,美國在3、4月買的石油比印度還多。轉去看亞洲,戰事一開始,印度便不站在美國一邊,也不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還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而俄羅斯也投桃報李,對印度買家大打折扣。有優惠價,印度多買俄羅斯石油也十分正常。印度媒體也反擊指責印度買俄油的美國政客,反對他們指指點點。3、4月間,印度媒體已直接批評歐美大國不斷為經濟制裁加碼、在金融上孤立俄羅斯,甚至用長臂管轄權來唬其他國家,卻原來自己美國悄悄地買入大量俄油和能源。有數字反映,開戰後的那兩個月,美國買俄羅斯石油的數量增加了43%,達到每天10萬桶。總之3和4月份,有數據證實,歐洲德國和美國大量買入俄羅斯石油。於當時,美國甚至買得比印度更多。
就在3、4月份的基礎上,5月,德國外交部長、綠黨的貝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德國的馮德萊恩,以及美國拜登政府,繼續為烏克蘭提供武器之餘,不斷逼其他國家棄用俄油,還定出執行時間表。歐盟為了追求表面上第六輪極限級制裁可以通過,不惜作出妥協,例如只禁海運,不禁管導輸油的國家買俄油。匈牙利是用油管買油的,完全不受影響,於是便同意第六輪制裁。總之,表面上彷彿「全禁」,魔鬼在細節–其實開了一扇窗給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等用管導買俄油的國家。歐盟不會理是否真的全禁,他們要及時擺一個姿態去輾壓俄羅斯。
不過上述禁海運、不禁油管,高喊制裁和禁運、卻自己買得最多最狠……等等,仍不是最精彩的。6月初的新發展,是《華爾街日報》在6月1日報導,根據航運紀錄,以及全球最大金融市場資料及基礎設施供應商(Refinitiv)路孚特,以及剛才提過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分析,原來印度煉油廠買入大量俄羅斯石油,提煉後就轉手賣給美國。即是美國有買俄羅斯石油,只是中間插了一個中介–印度!根據資料數據,印度原油進口從俄烏開戰前的每日3萬桶,升至現在每日80萬桶。總體上增加了20多倍。而資料反映,印度大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信實集團)旗下一間煉油廠,5月份買俄油是俄烏開戰前的7倍。經過印度提煉的石油,立即在短期有買家接貨。印度在過去兩個月,每日運往歐洲的成品油增加了三分一;用季度計算,運往美國的數量則增加了43%,這些油4月下旬出發,5月下旬便可以去到美國。
現時的情況就是,俄烏開戰,印度意外地發戰爭財。從中也知道,印度撐俄羅斯撐得一點也不辛苦,而且有利可圖,何樂而不為!印度撐俄羅斯石油,不禁買不制裁,即使當中包含俄印的長期友好關係,於近兩三個月,不得不承認撐俄根本是印度一盤收入不錯的生意。俄羅斯令印度撐俄油撐得有利可圖,這種照顧國家利益的同盟,相對地會比較持久。而更加關鍵是印度做了石油中介、大量買俄油之外,印度還願意跳開美元用盧布結算。俄羅斯對印度買油的折扣打得值,因為就是靠印度和肯用盧布結算的國家,幫助俄羅斯打贏了貨幣戰。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俄羅斯原油出口3月份確是曾因制裁而減少出口量,不過4月份便出現反彈,已回到每日出口810萬桶的戰前水準;其中,出口印度的增幅最大。
以上談石油,以下融通地談談觀察和分析。談當中的邏輯和道理。
6月2日,英國《衛報》經濟版評論員拉里·艾利奧特(Larry Elliott)撰文稱,俄羅斯正贏得這場西方發動的經濟戰。個人認為,俄羅斯在全方位的多國大戰之下,只要西方一系列制裁沒壓垮俄羅斯經濟,沒能力迫使普京撤兵,在風口浪尖的這100日經濟和貨幣都頂得住、沒有輸,按以一敵十的形勢,已經算是贏了。而西方招數的副作用是推高了能源價格,拉高了全球通脹和糧食危機,屬七傷拳。而因為有國家用盧布結算石油,令盧布匯價不是短暫企穩,是三個月都能企穩。做節目時的最新消息,6月3日普京強調未曾阻止烏克蘭糧食例如小麥出口,俄羅斯也考慮將小麥出口由原先的3700萬噸增加至5000萬噸,同時考慮擴大用盧布結算的項目。從石油到糧食,西方用來打擊俄羅斯的招數全部開始反噬。
俄烏戰爭之前我已就戰況和國際形勢做過兩三次階段性總結。我當時已說過,這場多層面而且立體全方位的世界大戰,金融戰、貨幣戰必然包括在其中。發展至六月初,打了百日,本文由俄羅斯石油談起,結果牽一髮動全身,都關乎貨幣。如果1970年代美國將美元綁上中東石油救了美元一命;那今天普京將盧布綁上俄羅斯石油,石油盧布如果繼續企穩和可行,就可以令俄羅斯經濟減壓。俄油盧布這場貨幣戰戰場,短期的大贏家印度貢獻不少。印度買廉價俄油提煉後轉賣,賺到笑。因為有印度的國家利益牽扯在其中,美國看來不容易拉印度歸隊。
當前,俄羅斯的對手不只是烏克蘭,是美歐強國,而在以一敵多之下,實戰、石油戰、貨幣戰三個戰場都能企穩,反映整場立體的俄烏戰爭進入了膠著角力的階段。戰事一拖長,對俄羅斯固然有實戰上、俄軍傷亡上的壓力,不過美歐多國在抽象層面的壓力也不比俄羅斯輕。就像高油價已引發通脹,已成為部份經濟不那麼好的歐盟國家的計時炸彈。而上文說過美國偷偷買俄油,這反映禁俄羅斯石油根本不可行。歐盟部份政客將不可行的任務強加在歐盟成員國身上,早晚會令歐盟出現更大的離心力。其實上次歐債危機時強行統一貨幣政策已發生過一次激烈的爭拗。很難不令人懷疑德國的綠黨和部份歐洲政客,已被某些力量收買。
文章結束前做總結:凡事看大框架之外還得看人性化的細節。由大框架觀之,西方多國聯手三個月的攻勢俄羅斯也頂得住,沒被打垮。不過,人性化地看細節,尤其是實戰,烏軍和外國僱傭兵固然死得不少,但俄軍的傷亡也不輕。只可以講,俄羅斯這一仗是被逼至非打不可。6月4日馬克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不可羞辱俄羅斯,以便在停戰時,我們可以通過外交手段建立一個出口通道。」他的意思是因為沒羞辱過俄羅斯,法國可以擔當調解角色。
馬克龍不羞辱俄羅斯這一話,立即引來烏克蘭抗議。大家還記得奧運的禁藥事件嗎?那事件很複雜,我從前已談過。
總之,俄羅斯有辮子被捉到是一回事,但是否要全面毀滅一代俄羅斯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西方大國彷彿早有劇本,意思是世界表面上已沒有冷戰,但軍火商、軍火利益集團需要生意。而俄羅斯幾年前已被盯上。所以二月下旬,俄羅斯何時出兵都由美國定日子。不出手也要逼到出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