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金本位之前世今生

文桂明 列治文市

1944年7月美國召集蘇聯,中國,法等44個國家在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布雷頓森林市(Bretton Woods)通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Bertton Woods System),建立以1盎司黃金=US$35(每美元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一躍而成為全球貨幣價值的標準單位。各國貨幣根據其含金量制定出與美元兌換匯率,令它主宰全球貿易結算、外匯儲備和金融交易中心的經濟地位。自此美國政府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義務,各國貨幣祗能通過美元方可與黃金聯繫。

1940年,美國黃金儲備為264億美元,占全球黃金儲存總額73.4%,1950年以降,除個別年度外貿順差外,其后十餘年均呈逆差。直至1971上半年,貿易逆差已達83億美元,龐大逆差隧令黃金儲備江河日下,減少至110億美元。

導致黃金儲備遞減主要由軍費開支和貿易失衡而來。

(一)龐大軍費開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50年代韓戰和1960-1970年代越戰,共耗費接近4.88萬億美元,占當時GDP雙位數字百分比。為維持全球軍事優勢,美國需在海外保持大量軍事設施及駐軍,天文數字開支,嚴重阻礙國內民用產業升級轉型,基礎建設所需資源,軍工企業開支直接削弱國內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貿易失衡——1、過度依賴進口商品。經濟學理論比較利益學說(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全球各國以其適合於生產有利條件而發展其獨特產業,與其他國家商品交換,輸出剩餘,輸入不足,來各取所需的勞務經濟行為,彼此獲得貿易利益。實現此種理論,必須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貿易不自由,肆意加諸出口管制,比較利益理論無從說起。美國長期過度依賴其優越金融和科技,造成國內製造業萎縮不前。資料顯示美國製造業占GDP比重從上世紀50年代的28%下降至目前的11%左右,而服務業比例則上升至80%,數據揭示兩者勞務懸殊。儘管美國製造業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位置,惟11%製造業根本無法滿足全國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因此進口是唯一彌補途徑。進而令貿易逆差屢創高峰。

2、美元估值過高。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時任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期間多次的美元危機,美元信譽受到嚴重衝擊,致令大量資本流出,各國爭相拋售手持美元兌換黃金,黃金儲存更是捉襟見肘。因此宣佈終止以美元兌換黃金而以美元代替。金本位至此正式壽終正寢。

隨著金本位崩潰,連一直行之有效的固定匯率亦名存實亡,轉變由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取代。

總括而言,美國的軍費開支和貿易逆差直接推高國債,各國央行和投資者對美元需求日殷,促使美元匯率偏高則不利出口只利進口,美元高企削弱美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引發商品長期進口多出口少,貿易赤字居高不下。

近年「去美元化」討論高唱入雲,惟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現階段得以賴能源、貿易、金融等強化。保守估計,美元優勢未來十數年難以取代。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數據,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占的比重從2000年的70%降至56%,逐年下降約1%,歐元支付持份額升至28%,人民幣跨境支付則升至6.2%。這種趨勢隨著美國國債有增無減呈現此消彼長。數據指出美國通過Swift/Chips銀行同業支付系統,控制全球90%大額美元支付,而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CIPS跨境銀行支付系統,日均處理量僅為Swift的0.3%。儘管2024年較兩年前增長40%,然而短期難望其項背。

本年五月十六日,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Moody’s CORP.)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AA1,因現時美國國債(三十六萬億美元)及利息成本不斷增高所致。

特朗普政府的精簡聯邦架構、減稅和關稅政策,無助減少國債及改善貿易失衡。唯一辦法是調低美元匯率至美元未高估前的水平。資料顯示美元匯率在過去十五年間升值40%,調低現時過高估匯率40%才能根治貿易赤字。美元匯率調低製造業出口成本,又可縮窄和服務業比重。與此同時,美元貶值亦使進口商品愈加昂貴,推高物價,削弱家庭消費及購買力。

由於全球各國經濟已長期習慣忍受美元高估的風險,一旦大幅貶值同樣帶來調節不來災難性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美元無論升值貶值均是一面雙刃刀,同時主宰利弊。因此在今天世界複雜地緣政治動盪下,本國和世界各國投資者應密切注視它的走勢,來調整出適合和有利本身的策略及定位方最恰當。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