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戈 中國)
新冠疫情至今,全世界已有四億八千八百萬人確診,六百一十四萬人死於新冠病毒。情況最嚴重的美國累計有八千萬人確診,九十八萬死亡。
而在最早發現新冠病毒的中國,政府迅速採取了科學有效而又得到嚴格執行的疫情控制措施,絕大多數人民除了在疫情爆發初期和最近爆發的奧密克戎變體引發的第五波疫情時期以外,都得以享有免於感染恐懼的自由,保持著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習節奏。目前的第五波疫情雖然對吉林省、上海和香港影響甚大,但未波及全國,仍在可控範圍之內。
首先,我國在奧密克戎變體出現之前採取的動態清零政策是十分正確的,其正確性已經被結果所證明。如果其他國家在2020年都採取了類似的政策,新冠可能早就得到有效控制了。即使如今要討論調整防疫政策的問題,也必須明確地肯定這一點,而不是鼓吹從一開始就應採取所謂群體免疫式的躺平政策。
其次,在傳播力更強、隱蔽性更高的奧密克戎變體出現之後,動態清零政策是否應當適時調整,代之以更加靈活寬鬆、對人民正常工作生活和社會經濟常態化運轉影響更小的政策?
目前改變現行動態清零政策的主張主要是出於兩種理由,一是別無選擇,即認為奧密克戎的超強傳播性使得精準防控變得不可能,大量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使得圍繞就診者而展開的排查變得不全面、不徹底,做不到一百分就等於零分,所以不如躺平。
另一種是認為無必要,即認為奧密克戎雖然傳播性超強,但導致疾病的嚴重性比原株和之前的變體都弱,而且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而不是肺炎,跟流感差不多。用這麼大的代價來防流感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另外還有一種輔助性論證,就是說別的國家都放開了,也沒出什麼事兒。越來越多的聲音主張放棄清零,這本身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不是本文的關注點。在下文中,我將回答:(1)真的別無選擇?(2)真是毫無必要?(3)躺平,真的沒事兒?
其實,以「別無選擇」為理由而做出的選擇在疫情初期就有國家嘗試過了,這就是英國。這種選擇在2021年的英國下議院調查報告中被定性為「一種宿命論的政策導向」(a policy approach of fatalism),其特點是「試圖管理而不是封鎖感染」。該報告十分嚴厲地指責這種以群體免疫為目標的政策選擇是「徹頭徹尾的公共衛生政策敗筆」,導致英國錯失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時期。
實際上,就連提出群體免疫的英國政府自己也知道這種適者生存,自生自滅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政策是會引起眾怒的,所以在提出之後不久就撤回了,且迄今為止在無數場合否認自己試圖搞過群體免疫。
公共衛生領域的基本常識是,當疫情已經開始變成大流行的時候,延緩疫情的蔓延是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使新增病例處在醫療衛生資源足以應對的限度內,不至於造成「擠兌」,這就是防疫領域常說的「拉平曲線」的意義。每個國家都應當採取公共衛生學提出的標準措施,包括普遍檢疫、追蹤確診病人的接觸史、採取隔離措施、關閉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禁止大規模聚集、提供保持個人衛生和社交距離的指引。
在奧密克戎變種出現之前,韓國的防疫政策主要是「檢測、追蹤、治療」三步曲,即接觸者追蹤、社交距離措施和確診者隔離,這在奧密克戎變體流行之前本來是頗為有效的。但為了緊跟歐美國家的腳步,韓國政府在今年年初放鬆了防疫限制,加上奧密克戎的影響,今年2月之後,韓國每天的新增感染者人數都保持在10萬以上,最近幾周更是保持在30萬以上,最高的一天達到62萬人(3月17日)。到3月30日韓國總確診人數到達12,774,956人,已經接近韓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累計死於新冠的人數達到15,855人,絕大多數死亡發生在最近一輪的奧密克戎變體爆發期間。最近一周的日均死亡人數是330人。
韓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1)首先,韓國一直採取審慎寬鬆的精準防控策略,而且完全疫苗接種率(兩針及以上)居世界首位,但在奧密克戎變體流行開來時卻出現失控。這不是說明打疫苗沒用,而是說明在疫苗普及率尚未達到接近百分之百之前,放鬆疫情控制會導致病毒的廣泛擴散。(2)其次,短期內出現的大量重症和死亡個案不僅擠兌著醫療資源,還擠兌著喪葬服務。最近,韓國政府要求全國火葬場和殯儀館「擴容」,從每天火化約1000具遺體提高到1400具,殯儀館也被要求存放更多遺體。(3)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受到歐美防疫政策的「啟示」,韓國過早地放鬆了防疫措施,比如聚集人數限制,也放棄了大規模檢測、積極追蹤密接、確診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嚴格隔離等措施。韓國國內的防疫專家指出:過早放鬆防疫措施是向國民傳遞錯誤信號,導致自律性防疫措施鬆懈,將醫療機構推入險境。
香港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在當下的第五波疫情期間,香港的醫療資源不堪重負。但依靠中央的統一部署和內地其他地方的援助,香港已度過最危險的階段。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香港出現了單日新增確診76,341人(3月2日)、單日死亡294人(3月11日)的慘狀,這對一個總人口759萬的城市來說是觸目驚心的數字。
現有的大量數據都表明疫苗接種率與新冠死亡率之間有明顯的負相關關係,即接種率越高死亡率越低。香港的數據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無論是科興疫苗還是復必泰疫苗,注射第三劑加強針後的防重症防死亡率都高達97%以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統計數據也表明,在死亡個案中,有七成沒有接種疫苗。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初步的結論:(1)提高疫苗普及率,包括加強針普及率,是在疫情大爆發的情況下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2)但即使是在疫苗普及率很高的情況下,也不能放任病毒擴散,因為極高的感染率會導致那極少數未接種疫苗者以及少數完成疫苗接種者面臨危險。道理很簡單,如果只有1%的人口感染,病毒很可能找不到那些接種完疫苗後自身免疫系統仍不足以抵抗病毒的極端脆弱人士。但如果有10%的人口感染,那些極端脆弱人士被感染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上海疫情至今無一例重症,除了歸功於疫苗,還要歸功於嚴格防疫措施下感染者人數受到控制。
前面兩部分的論述其實已經表明:客觀地說,躺平不是沒事兒,而是事兒大。
世上沒有萬全之策,我們都是在風險與不確定性之中來做決策。對於我國的防疫政策決策者而言,放棄目前的清零政策只能是真正別無選擇之後的最後選擇。因為躺平是最容易的事,但一旦躺平就一切聽天由命了。 (節錄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