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消息透露,司法部為了平息學術界和民權陣營的反彈,有意調整特朗普時代開始的「中國行動」(China Initiative),不排除計劃將會改名,避免予人針對亞裔之感,部分案件也可能改為民事訴訟,避免現有政策延續的話,繼續引發排斥亞裔的情緒。
據《紐約時報》報道,司法部分管國家安全事務的負責人奧爾森(Matthew G. Olsen)經過3個月評估後,目前已有一定結論。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檢討的重點在於,涉嫌隱瞞在華關係的學者是否需要面對責任。「中國行動」開始之初,政府希望透過打擊這類行為,防止學者、專家與外國分享美國的科研成果,繼而影響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競爭優勢,但措施推動至今,批評聲音認為尺度過於嚴苛,案件動輒列入國安範疇,相關人士可能僅僅因為未能披露財務狀況就面對調查,反而導致政府無法兼顧間諜活動、盜取商業機密等真正嚴重的罪行,也使得華裔教授成為針對目標,令人誤以為他們隱瞞在華關係就等於充當間諜。
據悉,司法部為了扭轉目前的現象,有意循兩個方向調整計劃。首先是強調中國並非唯一牽涉這類行為的國家,其他國家也可能拉攏科研人員,藉此掌握美國的成果,順應這點考慮,官方可能更改「中國行動」的名稱。第二個方向是收緊起訴標準,部分學者假如申請政府撥款時行為不當,將會面對民事訴訟,只有嚴重的詐騙案件才會納入刑事類別。此外,司法部還會參考白宮最近發布的指引,列明研究人員必須披露的資料,然後修改評核科學家有否違規的流程。
政府表示,中國一直在嘗試獲取美國的技術,近年來行動更加升級。聯邦調查局(FBI)局長雷伊(Christopher Wray)上月便表示,局方處理的相關調查多達2000宗,平均每12小時就會立案。雷伊又形容,中國是對美國科研與經濟安全的最大威脅。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行動」是否延續引發政壇激辯,共和黨表示,拜登政府一旦改變策略,等同向北京示弱,對此奧爾森已向白宮和參院情報委員會表示,工作不會受到影響。而在另一邊廂,進步派批評部分調查和起訴雖有成果,但也無辜牽連許多學者,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華裔教授陳剛便是典型例子。
國會亞太黨團表示,司法部門固需處理國安議題,但「中國行動」無助解決問題,目前的大多數調查根本未能揭發間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