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證多食肉類致空氣污染 每年致中國9萬人早死

香港中大聯同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及北京大學合作研究發現,中國人自1980年至2010年期間,肉類產量由15兆噸增至80兆噸,每人日均食肉量由早年30克,到最新已達150克以上。人均肉類消耗量增加5倍,導致農業氨排放量增加63%,期內微細懸浮粒子每年每立方米濃度亦增10微克,估計每年導致9萬人過早死於空氣污染相關疾病。

研究負責人、中大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指,以往研究主要針對肉食對溫室氣體的影響,以及多肉飲食的健康風險,即使討論空氣污染亦要關注能源使用,今次研究則揭示多肉飲食對空氣質素的影響。

養殖禽畜以及種植畜禽飼料的過程,都會有氨氣產生。氨氣本身是微細懸浮粒子來源之一,即同樣會影響空氣質素。研究亦發現,沿海城市普遍較富裕,因此食肉量較高,但最受影響的往往是較不富裕的農村。

戴沛權表示,較高的肉類消費不但會引致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研究證實會加劇微細懸浮粒子的形成,使空氣污染惡化。他說,研究進一步推算,如果中國以《2016年中國膳食指南》推薦的更健康的多菜少肉飲食方式,取代目前肉類密集型的飲食習慣,可減少氨排放、微細懸浮粒子濃度,以及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率。根據《2016年中國膳食指南》,每日約40至75克已足夠身體所需,即相當於手掌心的分量。

研究推算,只要每人日均食肉量減至50至60克,農業氨排放量可減少2成,微細懸浮粒子濃度可以少6微克,避免每年有7.5萬人早死於空氣污染。港人日均食肉量甚至比內地更高,或達到200克,而意味港人起碼每日要食少一半肉。研究呼籲市民由自身出發,減少食物浪費、減少食肉以保護環境。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卓敏生命科學教授兼本論文合著者林漢明補充,這項研究是證明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的好例子,展示全球大氣變化模型可以跟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飲食互相關聯和影響。

中大研究揭示採取少肉飲食模式可減少空氣污染及相關的過早死亡。資料圖片

 

建立時間:21:16

更新時間:22:29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