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點破香港規劃盲點

(齊秀峰 香港)

中央推出前海及橫琴的拓展方案,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在相關研討會上,就指出深圳飛躍發展,但香港在規劃上卻無大改變,對於香港在布局上的盲點,可謂一矢中的。

徐澤曾是港澳辦副主任,長期從事港澳工作,對香港有深切了解,他這輩的港澳官員,見到香港由英國殖民地回歸,也見證香港在中國現代化發揮的作用,對香港有豐富的感情,了解也特別深,所以每次中央有大動作,就會跳出來提點,希望香港不要錯失機會。

這次中央提出前海、橫琴加快發展,徐澤很快作出回應,直言有些人仍然想把香港和內地隔離,無視香港必要融入國家發展,呼籲不要開歷史倒車。自中央劃出深圳做特區,港深合作一直講,可惜是少說少做,結果深圳產值一飛沖天,香港能夠掌握到多少機會呢?

徐澤十三日就提到很實際的問題,就是港深海陸相連,但香港發展一直是南強北弱,一直搞不起來,認為香港要認清本身優勢,才有未來。

香港在割讓予英國時是個漁港,英國人看中港闊水深的特點,在維港兩岸發展起來,這當中也有殖民地條約原本是把香港永久割讓的考慮。然而,隨著歷史發展,特別是香港回歸,這些因素已經改變,特別是深圳快速冒起,客觀條件已大大改變。

然而,現時特區官員對新界北區的規劃,仍然沿用維港兩岸是中心的舊模式,在開發新界北的思維仍停留在數十年,步伐非常緩慢,形成深圳高樓林立,北區仍然一片荒涼的怪現象。

現時,深圳新產業不斷冒起,不少智囊認為應在港深邊境拓展科技帶,推動香港產業升級。年前,有人倡議興建鐵路連接新界和前海,當時官員視之為禁忌,力言僅屬民間倡議,大有避之則吉的意思。在這種南重北輕的土地政策下,舊有市區擠逼不堪,新界北則多年一直依然故我,兩地對比,變得有點詭異。

對於深港合作,港英時期的官員抱有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想法,認為香港可以獨食,也不想兩地有太多接觸。這種心態在回歸後維持,當時主導港深合作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這種心態就非常濃烈,故此每次兩地開完會議,往後跟進例必無聲無息。

後來,深圳吸取經驗,發覺與其坐等港方回應,不如自己起動,多年來已習慣自食其力。現時,深圳產業實力已在國內前列,有條件扮演龍頭角色。見到這個狀況,一向關心香港發展的港澳官員,看來比本地官員還要上心,但究竟怎樣可以真正扭轉多年積習下來的慣性,恐怕不是靠旁觀者肉緊提點就可以做到。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