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博弈新棋局 戰略綑綁暗流生

美國與沙特關係步入「蜜月期」,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時隔七年後訪美,美方高規格接待,達成多項合作,被外界解讀為「重塑中東格局」的戰略綑綁。只是其間暗藏多重矛盾,恐令高調合作承諾難以轉化為實質成果。

美沙此次深度綁定,源於雙方各自的戰略突圍需求。對美國而言,近年推動中東戰略從「直接干預」向「聯盟賦能」轉型,試圖通過私企主導的合作模式,打造對抗區域競爭對手的地緣平台。沙特作為波斯灣地區經濟與軍事大國,其能源影響力與地區號召力,成為美國鞏固波斯灣軍事存在、推進《亞伯拉罕協議》的關鍵支點。而從沙特的角度來說,「2030願景」正面臨轉型瓶頸,石油依賴型經濟受低油價衝擊顯著,亟需美國的先進技術、軍事實力背書與市場資源,助力其實現產業多元化與國家安全的雙重目標。

地區格局的動態變化進一步催化了雙邊靠攏。《亞伯拉罕協議》的擴容需求成為重要紐帶,美國期望借助沙特的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推動更多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沙特則以巴勒斯坦建國「明確路徑」為談判籌碼,既回應國內民眾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切,又維繫了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道義權威。同時,全球能源與科技競爭的加劇,更讓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沙特需要美國的尖端技術賦能產業升級,美國則看重沙特的資本與能源影響力,雙向需求促成了此次戰略綁定。

但盟約之下,暗流湧動。沙特的萬億投資承諾,從現實層面看難以全額落地。當前國際油價徘徊在65美元/桶左右,遠低於沙特財政平衡所需的96美元/桶閾值,其主權財富基金規模與國內「未來城」等超大型項目的巨額支出形成資金擠壓。數據顯示,沙特2024年外國直接投資僅207億美元,創近年新低,而萬億投資規模相當於其全年GDP總量,短期內資金周轉壓力巨大。更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在安全合作上始終保持多元布局,此前與巴基斯坦簽署的共同防禦協定,凸顯其並未將安全完全依附於美國,戰略自主仍是其核心底線。

美方的承諾同樣面臨多重阻力。F-35戰機軍售直接觸碰美國法律中「保障以色列軍事品質優勢」 的紅線,以色列已明確表示反對,並推動將軍售與沙以關係正常化強制綁定,美國國會的審批流程亦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沙特急需的高端AI芯片與敏感技術,受美國國內「技術安全管制」政策限制,出口許可的發放面臨嚴格審查,反映出雙方在核心技術領域的信任赤字。最關鍵的是,美國拒絕給予沙特長期渴求的「共同防禦條約」,僅以「非北約主要盟友」這一無集體防禦義務的地位作為替代,這種安全訴求的不對等,成為雙邊關係的隱形炸彈。

美沙關係升級雖帶來機遇,但挑戰並存。未來,若油價持續低迷、美國國內政治博弈加劇、地區衝突升級,美沙合作的脆弱性將進一步凸顯。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