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出沒注意? 維港上空驚現一排排飛碟雲 似水母又似嘴唇|Juicy叮

星際天體「3I/ATLAS」光臨太陽系,並預計於12月19日最接近地球,距離約2.7億公里,引起不少天文愛好者的關注,也引起不同聯想,網上更加掀起「3I/ATLAS」是彗星還是UFO的爭議。提起UFO這「不明飛行物」,維港上空早前也曾出現一排排似水母又像嘴唇的「飛碟雲」。詳情見下圖及下文:

「UFO」出沒注意? 維港上空驚現一排排飛碟雲逐張睇↓↓↓↓

「UFO」出沒注意? 維港上空驚現一排排飛碟雲 似水母又似嘴唇。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UFO」出沒注意? 維港上空驚現一排排飛碟雲 似水母又似嘴唇。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天文台:有時被誤認為UFO

香港天文台昨日(22日)在其facebook專頁「香港天文台 HKO」以「目擊飛碟雲!」為題發帖,上載網民捕捉到的飛碟雲相片,並在回應欄,附上天文台設於太平山鏡頭拍攝到的飛碟雲出沒短片。

天文台在帖文中表示「之前唔少人都目擊到#莢狀雲 ☁️,佢哋造型百變,有時似水母,有時就似嘴唇👄,有時仲被誤認為係不明飛行物體👽,所以又有『飛碟雲』之稱!」

相關閱讀:屯門夜空驚現神秘藍光 知情網友爆料原來關一個人事

天文台:飛碟雲排住隊出現

天文台接著解釋,「事實上莢狀雲嘅形成多數同地形有關,當穩定潮濕嘅空氣遇到山脈阻擋時⛰️,氣流會沿山坡抬升再下沉,形成呢啲中間厚、邊緣薄嘅莢狀雲。有時佢哋仲會一排排咁出現,當日天氣照片就影到莢狀雲排住隊咁喺山脈上方行過喇!

天文台設於太平山鏡頭拍攝到的飛碟雲出沒短片。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天文台設於太平山鏡頭拍攝到的飛碟雲出沒短片。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以上為fb「香港天文台 HKO」截圖

(攝:Mark Tang、FU Ching Tak  / 2025年10月25日 / 九龍灣、中環/ #CWOS)#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度天賞雲 #Lenticularis」。

帖文同時附上天文台節目「氣象冷知識」《飛碟雲:UFO出沒注意?》的連結,節目內容見下圖。

天文台節目「氣象冷知識」。「氣象冷知識」截圖
天文台節目「氣象冷知識」。「氣象冷知識」截圖

 

 

 

 

 

 

 

 

 

 

 

 

 

 

 

 

 

 

 

 

 

 

 

 

 

 

 

 

 

 

 

 

 

 

 

 

 

 

 

 

 

 

 

 

 

 

*以上為《氣象冷知識》圖片

網民:好似一個大的UFO

回應的網民大讚雲朵「好漂亮」、「好似一個大的UFO」。有人則自爆「我在飛機上有見過窗外一大嚿嘅莢狀雲」、「之前喺黃金海岸釣夜魚見過橢圓形鏡狀物體喺天上面閃了一下後出現火流星」。

相關閱讀:60年代上環舊照驚現UFO? 小飛碟穿梭樓宇間 有人睇到眼濕濕……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HKO @facebook

星際天體3I/ATLAS

說回星際天體「3I/ATLAS」,香港太空館前日(21日)在其facebook專頁以「【#天文資訊】星際天體3I/ATLAS」為題發帖,指——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fb「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截圖

 

 

今年夏天,一顆橫空出現嘅「怪星」震驚全球!佢就係3I/ATLAS,係至今第3顆確認嘅星際天體。 

星際天體係咩?簡單嚟講,就係「嚟自太陽系以外,又唔會俾太陽引力拉住」嘅天體。天文學家至今只發現過3顆:
1。017年嘅1I/‘Oumuamua
2.2019年嘅2I/Borisov
3.今年嘅3I/ATLAS,簡稱為3I

相關閱讀:魔幻時刻各區上空驚現「怪圈」 網民直擊形成過程

太空館表示,3I喺今年7月被位於智利嘅ATLAS巡天望遠鏡發現後,迅速被確認係星際天體。中國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喺10月3日曾經拍攝到佢。

近日,美國太空總署多項太空任務,例如火星偵察軌道器(MRO)、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探測器、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探測車、露西號(Lucy)、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同詹姆斯· 韋布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都從唔同距離同角度捕捉到3I嘅圖像同光譜,令科學家更深入了解3I嘅特性。

太空館指出,星際天體實在罕見,其中3I嘅部分特徵較爲特別,引起大家嘅聯想同討論。我哋會喺香港太空館嘅社交媒體同講座,同大家拆解3I嘅種種謎團同最新科學解釋。想知更多,請留意我哋後續嘅更新! 

資料來源: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facebook

相關閱讀:屯門驚現神秘圓拱形物體?網民陰謀論:飛碟扮雲 天文台咁解釋……↓↓↓↓

天氣大熱,連雲也怕曬要戴番頂帽?屯門青山山頂2023年中驚現圓拱形物體,由於形狀如飛碟,有網民堅持是UFO來——「擺明係外星飛碟假裝雲,你呃我唔到㗎」。天文台則咁解釋……↓↓↓↓

屯門驚現神秘圓拱形物體?網民陰謀論:飛碟扮雲 天文台咁解釋......
屯門驚現神秘圓拱形物體?網民陰謀論:飛碟扮雲 天文台咁解釋……

 

攝:Cf Cheung / 2023年5月26日 / 屯門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Cf Cheung / 2023年5月26日 / 屯門 / #CWOS。天文台fb截圖

 

網民認得現場為青山。天文台fb截圖
網民認得現場為青山。天文台fb截圖

 

攝:Albert Chan / 6月29日 /  #CWOS 。天文台fb截圖
攝:Albert Chan / 6月29日 / #CWOS 。天文台fb截圖

 

網民貼相:我見過一次呀。天文台fb截圖
網民貼相:我見過一次呀。天文台fb截圖

 

攝:FU Ching Tak / 2022年8月16日 / 粉嶺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U Ching Tak / 2022年8月16日 / 粉嶺 / #CWOS。天文台fb截圖

 

網民:擺明係外星飛碟假裝雲,你呃我唔到㗎。天文台fb截圖
網民:擺明係外星飛碟假裝雲,你呃我唔到㗎。天文台fb截圖

 

「幞狀雲」形成紀錄。天文台fb截圖
「幞狀雲」形成紀錄。天文台fb截圖

 

網民:Ufo雲。天文台fb截圖
網民:Ufo雲。天文台fb截圖

 

雲頂像有頂帽的叫「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雲頂像有頂帽的叫「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網民:Ufo。天文台fb截圖
網民:Ufo。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指,當大氣中穩定而潮濕的水平氣流被迅速向上發展的積雲或積雨雲抬升,水汽冷卻凝結,便會在雲頂形成好似帽的薄雲。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指,當大氣中穩定而潮濕的水平氣流被迅速向上發展的積雲或積雨雲抬升,水汽冷卻凝結,便會在雲頂形成好似帽的薄雲。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FB之前也上載不少網民的「幞狀雲」美拍。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FB之前也上載不少網民的「幞狀雲」美拍。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轉載一段自帶彩虹的「幞狀雲」形成紀錄短片,美得叫人目眩。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轉載一段自帶彩虹的「幞狀雲」形成紀錄短片,美得叫人目眩。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指,「幞狀雲」可轉瞬間被積雲頂部穿過。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指,「幞狀雲」可轉瞬間被積雲頂部穿過。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指,雲頂像有頂帽的叫「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指,雲頂像有頂帽的叫「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有網民堅持是UFO來。天文台fb截圖
有網民堅持是UFO來。天文台fb截圖

 

「幞狀雲」形狀如飛碟。天文台fb截圖
「幞狀雲」形狀如飛碟。天文台fb截圖

 

自帶彩虹的「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自帶彩虹的「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美得叫人目眩。天文台fb截圖
美得叫人目眩。天文台fb截圖

 

「幞狀雲」形成過程。天文台fb截圖
「幞狀雲」形成過程。天文台fb截圖

 

攝:Florence Lee/ 2023年1月22日 / 大埔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lorence Lee/ 2023年1月22日 / 大埔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Carlo CK Yuen / 2021年8月13日 / 清水灣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Carlo CK Yuen / 2021年8月13日 / 清水灣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U Ching Tak / 2020年7月13日 / 粉嶺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U Ching Tak / 2020年7月13日 / 粉嶺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Kwan Chuk Man / #風雲際會2018 #cloudsourcing2018。天文台fb截圖
攝:Kwan Chuk Man / #風雲際會2018 #cloudsourcing2018。天文台fb截圖

 

攝:Florence Lee(大埔)/ Iris Lee(深水埗)/ 2022年4月25日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lorence Lee(大埔)/ Iris Lee(深水埗)/ 2022年4月25日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lorence Lee(大埔)/ Iris Lee(深水埗)/ 2022年4月25日 / #CWOS。天文台fb截圖
攝:Florence Lee(大埔)/ Iris Lee(深水埗)/ 2022年4月25日 / #CWOS。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介紹「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天文台介紹「幞狀雲」。天文台fb截圖

 

圖一   攝影 張文瀾
圖一 攝影 張文瀾

 

圖二   以上示意圖顯示「幞狀雲」的形成。
圖二 以上示意圖顯示「幞狀雲」的形成。

 

天文台FB之前也上載不少網民的「幞狀雲」美拍,更轉載一段自帶彩虹的「幞狀雲」形成紀錄短片,美得叫人目眩↑↑↑↑;而天文台早年在網頁的「教育資源」部分,更詳細講解幞狀雲的形成:

「若果你是賞雲常客,你可曾留意到積雲有時會有一種獨特的『髮型』,在雲頂『燙』得光滑貼服?它就是附屬雲中的『幞狀雲』。

濃積雲或積雨雲內一般有強烈的對流不斷地往上發展。而當這些積雲的雲頂上有一股穩定而潮濕的水平氣流時,該股氣流便會被下方的對流往上推,令這層水平氣流的水汽冷卻,並凝結成依附在積雲頂端呈帽狀的幞狀雲。隨著對流的不斷發展,幞狀雲可轉瞬間被積雲頂部穿過,而這獨特的形態瞬間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