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表示,在發展局積極推動下,未來數年,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將是推動工程數碼化及管理建築生命周期的核心支柱。未來聚焦兩大發展方向,包括推動BIM軟件多元化及積極構建國際openBIM(開放式建築信息模擬)標準的協作平台,以及持續支持技術創新及擴大應用層面,如結合人工智能(AI)等。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工務政策)鄭嘉耀解釋,BIM全稱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建築信息模擬」,即將建築物數碼化,建立包含所有建築資訊的虛擬立體模型。自2018年起,政府規定造價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輔助工程設計及施工。
政府工程合約將BIM模型納入招標文件
鄭嘉耀指,自今年4月起,相關政府工程合約已將BIM模型納入招標文件,此舉亦有助提升模型質量。另外,《2023年施政報告》積極推動業界以BIM模型提交建築圖則,以加快私人發展項目的圖則審批。當局會循序漸進,逐步透過行政和立法方式,要求私人發展項目提交以BIM模型製作的建築圖則。





發展局未來會以「提效、提質、提速」為目標,與業界及學術界緊密合作,聚焦兩大方向,分別是推動軟件多元化,及會持續支持技術創新及擴大應用層面,結合人工智能(AI)、機械人、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及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等尖端科技,提升項目設計、施工與管理的精準度,並透過政策推動加強與業界協作,以深化BIM的應用與創新。
香港建造商會代表馬德源表示,在啟德體育園主場館施工過程中,BIM和裝配式設計(DfMA)技術成為裝嵌大型預製組件「零誤差」的關鍵。馬德源形容,施工團隊在實際操作前已掌握每個環節,團隊憑藉BIM技術,在大型預製組件出廠前完整模擬了整個運輸、吊運及安裝流程,準確計算出組件到達工地的時間,及組件移入工地的路線。透過預先演練及優化模組設計和裝嵌工序,成功讓主場館內6,000多噸的天幕鋼結構在一天內完成安裝,真正達到「提速」與「提效」的雙重目標。
與創新科技結合成就「世一」技術
政府指,除多元化應用,BIM技術亦與創新科技結合,成就土木工程拓展署以創新的「全跨度橋樑吊裝工程」「世一」技術,興建橋樑橫跨粉嶺公路及青山公路,當中涉及多達十條行車線,屬全球首次。
鄭嘉耀表示,工程團隊在相關項目的BIM模型整合了攝影測量(photogrammetry)與雷射掃描(LiDAR scanning)技術,將實景與虛擬橋樑模型結合,在施工前預先摸擬及預演運輸車輛路線及橋面吊運過程,從而快速而準確進行橋面安裝,令複雜工序只需一日時間便完成,更大大減少施工誤差。
為將技術擴展至中小企及分包商,實現協同效應,發展局於今年10月推出多項優化措施,加強利用基金培訓、資助及提供工種專項訓練,推動BIM普及至建築全產業鏈。
建造業議會成員、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永遠榮譽會長伍新華指出,BIM技術能大幅提升各工種分包商的工作效率。他又認為,基金優化措施可以支援分包商及中小企業培訓,有助解決業內技術人才不足問題,推動業界加快應用BIM,實現「全民皆BIM」,提升工程效率、質量與安全水平。
發展局指,將繼續聯同各工務部門及業界夥伴,積極推動BIM技術發展,助力香港建造業實現數碼轉型,以創新科技共建智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