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出「視網膜電子紙」提高解析度

瑞典科學家研究「視網膜電子紙」。Uppsal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本報訊

與其他螢幕技術相比,電子墨水(E-link)顯示技術通常具有更佳的可視性和更低的能耗,但其缺點在於影像清晰度較差且色彩解析度較低。現在,一項新的製造方法可能解決解析度問題,透過將像素縮小到人眼無法辨識的程度,使其成為穿戴式裝置的理想選擇。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與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研究人員,最近揭示一種新型防眩光螢幕,能實現極高的像素密度。若能解決電子墨水技術的主要缺陷之一,這項成果將有助於開發低能耗卻具有更多高解析度的顯示器。

這項被稱為「視網膜電子紙」的製造方法,透過使三氧化鎢奈米碟(tungsten trioxide nanodisks)在電還原過程發生可逆的絕緣體-金屬轉變,從而在極小的尺度上精確控制反射率和對比度。由此製成的電子紙像素可小至560奈米,甚至比某些細菌還小,實現每吋超過25,000的像素密度。

理論上,在隱形眼鏡大小的螢幕上,這項技術可實現遠超4K的解析度。若應用於一般觀看距離的裝置上,即使解析度較低,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相較之下,目前多數iPhone機型的螢幕像素密度約可達460 PPI,而許多高解析度平板電腦或個人電腦顯示器的像素密度,則略高於200 PPI。近來新推出的電子墨水螢幕在黑白模式下可達300 PPI,但在彩色模式下解析度則減半。

與其他電子墨水螢幕一樣,「視網膜電子紙」在陽光下比LCD或LED顯示器具有更高的對比度和可視性,同時能耗更低。研究人員估計,視網膜電子紙在顯示靜態影像時,每平方公分的能耗約為0.5毫瓦,在顯示影片時能耗約為1.7毫瓦,遠低於一般的電子墨水螢幕。

雖然視網膜電子紙支援彩色以及紅藍立體影像顯示,但可能無法達到傳統顯示技術的高刷新率。研究人員聲稱,其刷新率可超過25Hz,但未具體說明上限。目前市面上的電子墨水顯示器的最高刷新率可達60Hz,而LED顯示器則能以每秒數百幀的速度顯示畫面。

科技-三藩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