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戴安全帽的礦工們簇擁下,特朗普政府推進多部門協調計劃:開放1310萬英畝聯邦土地用於煤炭開採,降低特許權使用費,提供6.25億美元升級燃煤電廠,廢除數十項燃煤電廠污染排放限制。復興煤炭並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交織著戰略競爭、能源安全與經濟利益的複雜考量。
特朗普將煤炭與保持美國在人工智能行業的優勢直接掛鉤,認為數據中心的電力供應將決定美國在AI競賽中的位置。這一思路延續了其「能源主導」戰略,旨在利用國內資源消除對外依賴。
目前美國低碳電力(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了5522千瓦時/人,大多數燃煤電廠都比較老舊,運行成本越來越高,沒人考慮建造新電廠。這種現實,使得煤炭振興計劃面臨天然的實施障礙。儘管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的興起導致電力需求激增,已有超過50台燃煤機組的退役計劃被推遲,但這更多是短期應對而非長期趨勢。
批評者認為,煤炭復興計劃將讓公眾承擔環境、健康與經濟的三重代價。畢竟煤炭是所有石化燃料中燃燒時污染最嚴重的,產生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是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煤炭還釋放與其他污染物,包括汞和二氧化硫,與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過早死亡有關。燃煤對公眾健康的嚴重影響已有充分證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煤炭懸浮微粒污染每年在全球導致約10000人死亡。
與投資風能、太陽能等替代能源相比,加大煤炭生產反而可能導致消費者能源帳單上漲。美國能源部已動用新賦予的權力,阻止密歇根州 J.H.坎貝爾燃煤電廠關閉——儘管運營該電廠的公用事業公司警告,關閉該設施可為消費者節省逾6億美元。投入資金維持老舊燃煤電廠運營,可能讓消費者為電網中「效率最低、可靠性最差的一批電廠多支付數十億美元」。
特朗普政府的煤炭復興計劃,恰逢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與中國的能源戰略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和美國都在推行主要由經濟和國家安全考慮決定的能源戰略,而非完全基於氣候危機。然而兩國的路徑截然不同:特朗普政府希望讓世界繼續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石化燃料;中國則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寄望於一個依靠廉價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世界,不僅已在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汽車和許多其他清潔能源產業的全球製造中佔據主導地位,還在不斷擴大其技術領先優勢。
過去二十年,美國的煤炭使用量急劇下降,主要原因是公用事業公司已經轉向使用天然氣、風能和太陽能等更便宜、更清潔的電力來源。這一轉變具有堅實的經濟理性,難以通過行政命令完全逆轉。而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到2035年,太陽能和風能預計將超過煤炭和天然氣,成為全球最大的兩大電力來源——全球性趨勢難以通過一國政策輕易改變。
走在匹茲堡郊外已修復的礦坑區,或站在懷俄明州巨大的露天煤礦前,人們很難判斷美國能源的未來的方向。煤炭或許真的能支撐著美國在AI競賽中的短期優勢,卻可能讓出未來全球能源版圖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