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造山者》 拍攝組分享甘苦

《造山者》媒體聯訪會。左起:經文處新聞組長郭卉蓁、製片人蔣顯斌、經文處長伍志翔、導演蕭菊貞、製片人陳添順、上善醫文化工作室創意總監沈邑穎。記者蘇婕雅攝

以人文關懷見長的台灣資深紀錄片導演蕭菊貞,這次將鏡頭轉向科技領域,執導新作《造山者》(A Chip Odyssey),記錄台灣半導體產業近半世紀的崛起與挑戰。蕭導與製片人蔣顯斌、陳添順本周一(3 日)在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安排下於灣區舉行媒體聯訪,分享這部歷時六年完成的紀錄片背後的觀察與心路歷程。

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伍志翔致詞,肯定《造山者》以文化視角呈現科技產業的意義,並表示經文處將持續支持台灣優質影像走向國際舞台。

《造山者》由蕭菊貞執導、CNEX(視納華仁文化傳播)與上善醫文化工作室聯合製作,片長106分鐘,歷時多年跨國拍攝,訪問超過八十位產業人物,從創業先鋒、工程師、操作員到財務與教育界人士,完整勾勒出台灣半導體發展的群像。

蕭菊貞表示,《造山者》是一部關於信念與集體奮鬥的作品。「台灣半導體的成功沒有奇蹟,只有持續的累積。每一代人的堅持與傳承,才堆疊出今日的高峰。」她提到,拍攝初衷源於2019年一次半導體前輩胡定華的追思會。「當時我深刻感受到,那些名字可能不為人知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其實共同塑造了台灣在世界科技版圖中的位置。」

製片人蔣顯斌回顧拍攝過程時表示,最感動的是看到不同世代工程師對家庭與工作的深厚情感。「許多受訪者談起當年的奮鬥都熱淚盈眶,這部片讓科技變得有人味,也讓年輕一代理解我們為何而努力。」他指出,影片不僅紀錄產業,更捕捉了一種跨時代的價值傳承。

另一位製片人陳添順則強調,「這不只是產業的故事,更是文化的見證。我們希望透過影片,讓世界看見台灣是如何在資源有限、風險極高的條件下,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三位主創分享海外放映的經驗。影片於亞利桑那、矽谷放映後,獲得當地台灣工程師與家庭觀眾的熱烈回響。

談及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蕭菊貞認為,AI開啟了另一個「造山」循環,台灣必須在新一波技術浪潮中持續培養創新與整合人才,以維持關鍵地位。「每一代的造山者都在為下一代鋪路,這份精神會讓台灣繼續發光。」

《造山者》將於本周三(11月5日)上午在三藩市州立大學 Annex 1(1 North State Dr., San Francisco, CA 94132)舉行免費放映及座談會,導演與兩位製片人將親臨現場與觀眾交流。下午場則由駐舊金山台北經文處與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合辦,舉行學術放映與討論會。本報記者蘇婕雅三藩市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