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命運的363哩」 伊利運河通航二百週年 

本報訊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喬治威爾 (George Will)撰文指出,兩百年前,一條橫貫紐約州的人工運河,徹底改變了美國的經濟命脈與歷史走向。伊利運河(Erie Canal)於1817年動工、1825年全線通航,26日迎來通航二百週年紀念。

塞內卡酋長(THE SENECA CHIEF)莫霍克河(MOHAWK RIVER)航行,慶祝伊利運河通航二百週年紀念。美聯社

威爾表示,這條全長363英里的運河,由人工開鑿,連接伊利湖與哈德遜河,全程高低落差達675英尺,設有18座高架水渠與83座船閘。工程由紐約州主導,提前兩年完工且低於預算,成為美國早期最具影響力的基礎建設。歷史學者霍威(Daniel Walker Howe)指出,伊利運河不僅是「全國經濟整合的象徵」,更將紐約變為「帝國之州」。

通航後,運河運輸量迅速超越密西西比河下游,其經濟效益驚人。一匹馬原本僅能拖動兩噸貨物,如今沿運河拖道可拉動五十噸駁船。從水牛城至奧本尼,船速雖僅每小時四英里,卻徹底打通美東內陸與大西洋的通路,帶動羅徹斯特、雪城與尤蒂卡等城市興起,推動工業化與城市化浪潮。

運河開通也令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到1850年,因運輸成本降低,一座掛鐘的售價從60美元降至3美元。霍威指出:「在紐約西部,歐洲需數百年才能完成的經濟轉型,僅一代人便實現。」

伊利運河進一步促成美國東西市場連結,吸引移民開墾中西部,並奠定紐約市作為美國金融與貿易中心的地位。1824年紐約港船隻僅324艘,至1836年暴增至1,241艘,美國開始透過此港出口穀物與工業品,也輸出民主與革命思想。

1986年,紐約州參議員莫伊尼漢(Daniel Patrick Moynihan)指出,美國農產品出口激增導致歐洲數十萬農場倒閉,僅英格蘭麥田面積就於1869至1887年間減少四成,足見伊利運河對全球貿易格局的衝擊。

1825年開通典禮上,紐約舉行「水之婚禮」儀式,將一桶伊利湖水倒入紐約港,象徵「大西洋與五大湖結合」。當時10萬人參與慶典,占紐約市人口一半,創下美國史上最大群眾集會紀錄。

雖然後來鐵路取代運河,但伊利運河的歷史意義不減。其通航改變了美國商業軸線,從南北轉為東西,促成北方經濟崛起,也為後來的南北戰爭埋下結構性基礎。

正如喬治威爾所言,這條看似平凡的「溝渠」,實是改寫美國命運的一項偉大工程。

 

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