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管控摩擦 深層矛盾依舊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在磋商結束後向媒體介紹情況。中新社

中美本輪貿易談判就解決各自關切的安排達成基本共識。有學者分析,本次談判是中美經貿關係從「緊張對峙」轉向「可控協商」的標誌性節點。也有分析認為,中美之間的深層根本矛盾依然存在,難以在短期達成全方位協議。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向《星島日報》分析,本次談判議題幾乎覆蓋了當前中美經貿摩擦的全部焦點領域,對雙邊經貿核心矛盾進行了「系統性回應」,是對雙方長期積累的分歧進行集中梳理。在正視分歧的基礎上,嘗試為各領域爭議找到可落地的協調路徑,體現了雙方「理性管控摩擦」的共識。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表示,從雙方表態來看,目前已形成了初步妥協方案。若中美元首見面後均表示同意,中美貿易戰可以基本上達成「階段性的解決方案」。他說,本次貿易談判時機十分關鍵,有助於避免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如果在關稅和貿易問題上無法達成協議,中美關係可能面臨全面脫鉤的風險,這對全球經濟、兩國的政治經濟穩定和民生都是沉重的衝擊。」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認為,中美針對個別領域、個別措施、小範圍地做出一些讓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國經貿摩擦的範圍與烈度。只不過,中美之間的深層根本矛盾依然存在,難以在短期達成全方位協議,「現在能做的,是盡可能減少各自損失,能少一點衝突,就少一點衝突。」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任內擔任貿易代表的巴爾舍夫斯基則認為,「中美達成的協議,無論是甚麼樣的……都將最多只是確立此刻的一個戰術性底部。」在戰略方面,既不會影響中國的走向,也不會影響美國的走向,不會改變世界分裂為不同陣營的趨勢。

中國央行前顧問余永定表示,美國從全球化中獲得的經濟利益未能更公平地在本國公民之間分配,是美國自己的責任,而不應指責中國。他補充說,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努力轉變增長模式、拉動內需。

余永定為中國最近收緊稀土出口管制辯護,稱此舉是為了回應美國擴大制裁,不是針對歐洲,並可能有「技術性」解決方案儘量減少溢出影響。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