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茨日前在聯邦議院公開表態,未來數年將全力打造「歐盟最強常規軍隊」。作為歐洲經濟龍頭,德國正採取突破財政約束、重啟兵役制度、扶持本土軍工等一系列激進舉措,全力衝刺這一目標。這場雄心勃勃的強軍行動,不僅面臨內外多重挑戰,更在歐洲內部引發盟友的廣泛擔憂,讓歐洲防務格局陷入複雜博弈。
德國的軍備升級已進入全面提速階段。2026財年國防預算增至827億歐元,增幅達32%,十年萬億歐元的舉債計劃打破了長期堅守的財政紀律。裝備發展上,本土軍工成為核心扶持方向,美製武器採購佔比被壓縮,同時加速布局太空攻防、人工智能無人作戰等前沿領域。兵役改革更具突破性,適齡人員服役評估與強制體檢機制逐步落地,標誌著德國正告別戰後軍事克制傳統。
地緣安全劇變是德國強軍的直接誘因。俄烏衝突讓歐洲東部防線承壓劇增,德國順勢確立北約東翼防禦核心支點的定位,通過主導多邊軍演、強化軍備部署彰顯存在感。而美國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的「收縮」姿態,更讓德國堅定了推進防務自主的決心。經濟轉型困境則為強軍提供了內在動力。能源危機與全球產業競爭下,德國汽車工業這一傳統支柱深陷轉型泥潭,出口下滑與利潤收縮引發連鎖反應。軍工產業憑藉高附加值、強產業鏈帶動性的特點,成為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增長極,從萊茵金屬的跨界擴張到通快集團的防務入局,德國正推動軍工產業向經濟支柱轉型。
不過,德國強軍面臨多重現實掣肘。在德國內部,經濟衰退周期下,巨額舉債易引發債務危機,擠壓民生與科教投入;年輕群體對兵役制度的抵觸、軍事技術人才的短缺,制約軍隊擴編與現代化進程;隱形戰機等關鍵技術的短板,以及美國在軍售領域的潛在反制,在在都令強軍之路布滿荊棘。
而在外部,強軍行動已引發歐洲盟友的明顯擔憂。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德國突破財政約束的擴軍模式心存警惕,擔心其憑藉資金優勢侵蝕法國在歐盟的軍事主導地位,兩國在反導系統、坦克製造等軍工領域的競爭日趨公開化。中東歐國家雖依賴德國的安全保護,但二戰的歷史記憶讓這些國家對德國的軍事擴張保持天然戒備,擔心其重蹈霸權覆轍。南歐國家則質疑擴軍計劃的針對性,認為其過度側重東歐防禦需求,忽視自身安全關切,進一步撕裂了歐盟內部本就多元的防務訴求,讓歐洲防務一體化進程步履維艱。
德國的這場軍事轉型,如何在實現自身安全目標的同時,兼顧盟友利益、化解歷史心結,是默茨政府必須破解的難題。這場轉型的最終走向,不僅決定著德國的國際定位,更將深刻重塑歐洲安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