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傳出蔚來(9866)捲入訴訟風波,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在美國法院控告蔚來誇大收入,涉嫌違反證券法,導致蔚來於港股一度暴跌13%。(編按:蔚來其後表示3年前已澄清誇大收入指控)指控關鍵在於蔚來將電池銷售給其控制的實體,並預先確認收入的做法,是否符合美國會計準則。
相關文章:蔚來遭星主權基金起訴 高層回應:3年前已澄清誇大收入指控
First Brands或重覆抵押應收帳
想在資產負債表裡面搵出問題,原來都要有些新意,在沉悶冰冷的數字堆當中,除了收入及債務等傳統項目,原來還有埋藏在好多金融危機中的應收帳。傳統定義是公司銷賣貨品及出售服務給客戶之後,還未收到錢的資產,有公司不時「用未到位的付款抵押借錢」。根據《經濟學人》指,最近美國汽車零件公司First Brands宣布破產,表示要查明應收帳款有否被重覆抵押。
廠家出貨給零售商,可以不用即刻收錢。到期零售商給錢,廠商就將這個應收帳確認並列為收入。但留意應收帳款不斷上升,可能意味公司藏著生意壓力。對沖基金發現其應收帳升得比收入快,就會沽空股票。有時,應收帳款甚至會被直接用來呃人。例如,將未賣出的貨夾硬記成收入,變成應收帳;偽造發票假扮應收帳,要做成收入快速擴張的表象。能源巨頭Enron於2001年出事,都是應收帳款造假。
應收帳作借錢盈利「證明」工具
審計都好難查清楚應收帳問題。試想下,公司客戶一大堆,就算是真,都好難評估最終收入有多少。「渠道填補」(channel stuffing)這種陰招,即是塞多些貨給客戶,暫時認多些收入,要用專業知識同偵探頭腦才能夠發現。應收帳作為借錢同「證明」盈利的工具是很好用。今時今日甚至有個行業專門做應收帳款融資,就問題更大。供應商可以折讓將應收帳變賣給其他人,快速套現,叫做「保理」(factoring),而且其增長超快。資料顯示,去年總額4萬億美元,比2010年的2萬億,足足一個開。但其實應收帳信貸的利潤微薄,正常交易抵押的信貸就最穩陣,但回報低,風險大的,借款人要給願意出高息才吸引到借貸方,可能收益率要叫到雙位數才算吸引。
同債務一樣,應收帳是經濟關鍵(當然不良資產都可以打包出售),可以讓銀行助其他行業保持貨物流通、資產負債表健康,其實是中性,大多數都好悶,但如果不參透就好易爆鑊,事實亦已經證明過好多次。你看EV又好、AI都好,行業發展越來越複雜,支出行得快過收入,數卒得越來越勁,問題只會更多,可以盡早發現就最好。但如果業績由一年四次,減半變一年兩次,就可能好難發現。
頻密通報不見得阻礙長線發展
像特朗普建議改為半年業績,以迎合他拆牆鬆綁、減少規管同愛國資本主義。其實資本市場改行季度披露的主意不算新,企業「短期主義」一直為人詬病,歸咎是不少公司出事原因。但大型科企已經證明,在美國股市上市都能夠作為長線投資,還獲得投資者用腳投票,反映在股價上的信任。之前Oracle股價爆升,便因公布2027年生效的雲端合約。此外,頻密通報也不見得會阻礙股價走勢長線發展。Costco都是每月公布銷售的。
業績「半年一報」可能令股市更波動,因為公司發放資訊少,確定性降低。個股可能因不可靠的二級資訊、次等分析而劇烈上落。企業已經常因為季度盈利或預測不似預期,股價狂升暴跌。早陣子Oracle(ORCL)一日升超30%,創下1992年來最大單日升幅,便因為AI訂單遠超華爾街預期。Nvidia(NVDA)2022年財報驚喜,也是一樣。另一方面,半年業績驚喜(嚇)度可能更大,所以波幅更勁。投資者苦等最新資訊出來,可能會蜂擁買賣股票。這會令市場效率變差。
此外,也有可能會降低交易量,因為投資者興趣減少,沒有任何事情發生,自然便難執行event-driven策略,尤其波段同期權交易者。長期投資者都難適應,因為經濟自有其節奏,好多數據發布就是給投資者更新資訊,調整組合應對風險回報變化。個人及機構投資者都是積習難改,季度變只得中期、全年業績,參與度會大減。季度業績可能帶點儀式感,就好似英超開鑼同NBA開季。分析員同交易者的「回測」,也需要歷史數據測試策略表現。
當然凡事有兩面,支持者認為季報要求太繁重,搞到好多私人公司都不願上市。如果真的改做只一年兩檢,或許可以逆轉上市公司退市、私企增多的趨勢。但也有人說,大公司就算上市條例不強制,也會繼續刊發季報,因為投資者要睇,IR也要保就業,況且就競爭對手有出季報,你半年至出就變相蝕底。但其實可否兩級制?市值小公司只出半年業績,減輕成本以及監管壓力;大公司就繼續一年四季。但就好像假設小公司造假的可能性高過大公司,那麼又可能是本末倒置。
人工智能企業應收帳失控不意外
講到尾,上市公司老闆覺得被綁手綁腳,往往是因為市場而不是監管。發盈利指引都是出於自願,因為分析師同交易員都熱衷於業績新聞發布同分析師電話會議,而不是遲來的10-Q表格(經濟學人語)。但投資者應當小心,如今電動車公司的收入可能過熱冒煙,未來人工智能企業的應收帳若失控狂跳,那就不意外了。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