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環境不斷變化的年代,有人選擇接受現狀,也有人勇敢走出舒適圈。曾任私家醫院註冊護士的蕭莉虹(Alina),4年前毅然離開醫護行業,投身財富管理,數年間躍升至財富管理公司的助理區域總監。
Alina畢業於香港大學護理學系,隨後在私家醫院擔任註冊護士。回憶起轉型的契機:「我在私家醫院工作的環境如同天堂,氣氛和諧,工資穩定,同事友善。」但一個深夜值班時,看到一位年過五十的護士長仍在堅守崗位的畫面,讓她思考:「我會不會想自己去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是這個狀態?」
思考這個問題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我看著的時候,就知道這未必是我人生追求的,那我留在這裡的原因是什麼?」她意識到穩定並不等同自由,「這種穩定反而代表了我永遠都不會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因為這條路已經很清晰地看出來了。」
把資源放在正確的位置
基層家庭出身的Alina,從小就思考財富分配的重要性:「中學時我已經開始思考,如果勤力和好人都不是原因的話,那中間的資源分配就是最大的原因。」大學時期,她曾做過法律公司秘書、賣衫店員和補習老師,賺取的收入用作投資股票等工具,開始管理自己的資金。
其後有朋友介紹她接觸財富管理行業,她看到這份工作可以幫助客戶重新審視資源配置,「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與她從小的的念頭不謀而合。在2020年11月,即使正值疫情高峰期,她仍毅然辭去穩定的護士工作,踏上新的事業。
性格內向的Alina在轉行初期也面臨挑戰,但她以獨特的心態克服了這個困難:「每一個人只能過到自己一生,但如果我去了解每一個客人的情況,就好像看了很多本書,參與了很多不同的人生故事。」她又表示自己堅持「將心比己」的原則去服務客戶,讓她在入行第一年,收入已比過往護士時期翻了四倍,高峰期月薪更等同於以往一年的收入。

為女兒建立正確金錢觀
Alina去年12月成為人母,這位理財專家對女兒的教育有明確規劃。「我會分三層準備:首先是教育基金,透過分散投資設定12至18年的長期目標,鎖定基本教育開支;其次是預留一筆資產,讓她長大後可以選擇創業、深造或探索世界;但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
她舉例,國際學校的學費每月約2萬元,而未來若孩子選擇到海外留學,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可能高達200萬元。換言之加上通脹因素,整個教育基金可能需要800萬至1000萬元。但Alina強調,金錢準備之外,教育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更為重要。「我們已經計劃好從三歲開始讓女兒參與家務,讓她明白很多事情是要有付出才有收穫。我希望教導她理解金錢不只是追逐,自由源自選擇,而選擇來自管理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