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加沙」襲港期間 渠務署首應用「淼立識」識別高風險水浸地區作應對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面對極端天氣越趨頻繁,發展局積極推動工務部門更有效應對各種挑戰,當中包括水浸風險,務求做到「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為香港建構多層防洪保護網。

甯漢豪在網誌指,發展局在極端天氣情況下會啟動緊急應變系統,整合、統籌及靈活調配各工務部門承建商的資源,包括人員、機械及裝備。發展局匯集的工務部門承建商數目已由2023年的43個增至現時近70個,涉及人員達1,300人。充足的人力與設備可確保在緊急情况下,部門有足夠資源迅速處理各項應變和善後復原工作。而在每一次威脅香港的暴雨或颱風來臨前及過後,發展局均會統籌有關部門展開新一輪針對性巡查及後續行動。

莫永昌表示,「樺加沙」襲港期間,渠務署首次應用「淼立識」系統作出水浸風險評估,作出針對性應對安排。甯漢豪網誌圖片
莫永昌表示,「樺加沙」襲港期間,渠務署首次應用「淼立識」系統作出水浸風險評估,作出針對性應對安排。甯漢豪網誌圖片

 

莫永昌(中)表示,每當惡劣天氣(例如熱帶氣旋)來臨前,部門管理層均會召開緊急應變會議,制訂應對策略。甯漢豪網誌圖片
莫永昌(中)表示,每當惡劣天氣(例如熱帶氣旋)來臨前,部門管理層均會召開緊急應變會議,制訂應對策略。甯漢豪網誌圖片

 

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民政事務總署上月舉行聯合記者會,講解超強颱風「樺加沙」可能引致的水浸風險及相關應對措施。甯漢豪網誌圖片
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民政事務總署上月舉行聯合記者會,講解超強颱風「樺加沙」可能引致的水浸風險及相關應對措施。甯漢豪網誌圖片

 

在通渠前須先做好準備工夫,包括打開渠蓋前先放置氣體監測器和告示牌。甯漢豪網誌圖片
在通渠前須先做好準備工夫,包括打開渠蓋前先放置氣體監測器和告示牌。甯漢豪網誌圖片

 

渠務署今年初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圖示)和「小禹」系列,加強處理水浸能力。甯漢豪網誌圖片
渠務署今年初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圖示)和「小禹」系列,加強處理水浸能力。甯漢豪網誌圖片

 

緊急應變隊伍與強力排水機械人「小禹」系列於9月24日在大澳進行排水工作。甯漢豪網誌圖片
緊急應變隊伍與強力排水機械人「小禹」系列於9月24日在大澳進行排水工作。甯漢豪網誌圖片

 

辨識240個容易淤塞地點提前清渠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早前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渠務署首次應用部門自主研發的「淼立識」系統作出水浸風險評估,系統透過水力模型計算各區降雨,再配合天文台數據分析,以識別較高水浸風險的地區,從而作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包括安裝擋水板,及早派遣排水機械人駐守,以及提供大量沙包予有需要的市民。署方近年亦使用臨時充水式擋水壩,可按需要屈曲並加高,適合在不同地點協助防洪工作。

渠務署已辨識全港約240個容易淤塞地點,當收到香港天文台預警,便會派出緊急應變隊伍預先進行「及時清渠」。今年更將緊急應變隊伍增加至200隊,以加強應變能力。

引入「龍吸水」和「小禹」系列 加強處理水浸能力

渠務署於今年初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和「小禹」系列,加強處理水浸能力。強力排水機械人早在暴雨前已分佈在各區應急運作基地候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出動。今年4月至今,排水機械人已累計出動超過2,600小時,協助處理水浸個案。它們又會按水浸情況嚴重性及地形環境以派遣合適的機械人,以「龍吸水」為例,其最高排水量達到每小時800立方米,相當於三分之一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而其履帶設計更可應對樓梯和斜坡等複雜地形。

至於積水如何排放則有賴同事的專業判斷,根據現場環境確認適合的排放位,再由機械人將積水由水浸位置抽送至位處高位及容量較大的排水系統進行排放。而「小禹一號」則具備水陸兩用功能,甚至可浮於水面操作。

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甯漢豪表示,渠務署會持續提升本港整體防洪能力,發展局亦會加強促進跨部門協作,使香港成為具防洪韌性的城市。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