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擺未嚇倒市場 裁員恐釀反效果

聯邦政府因國會未能通過臨時撥款法案,7年來首次停擺。成因再簡單不過,就是共和、民主兩黨無法就醫療補貼問題打破僵局。正是因這種將黨派偏見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操作,「非必要」部門停止運作、多項公共服務中斷、約75萬名聯邦僱員放無薪假,甚至連經濟數據也不能如期公布。現階段,停擺所造成的惡果尚未傳至市場,股市不但沒有受挫反而收高,其韌性可謂非同尋常。但停擺持續下去,金融市場和整體經濟所面臨的風險就會逐漸擴大。

根據美國法律,財政年度每年10月1日開始,若國會趕不及在最遲9月底完成撥款,聯邦政府便會「斷糧」。儘管國會可通過所謂「臨時撥款法案」應急,但若連應急方案也無法取得共識,便會造成停擺的局面。同類情況1981年以來已發生了15次,上一次是在2018年即特朗普首屆任期內,停擺了足足35天。這樣的鬧劇一天都嫌多,畢竟公共服務、經濟民生乃至美國的國際聲譽都會受到影響,但美國政治體制決定了無法徹底制止鬧劇上演。

同類情況過往發生過很多次,在某種程度上麻痺了人們的思想。美股暫時沒有發生太大震盪,顯然是因為投資者對停擺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緣故。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市場人士看穿了特朗普的「路數」,就像4月的「對等關稅」,初時來勢洶洶,很快就臨陣退縮,這次停擺,他最後一定也會同民主黨討價還價一番。特朗普素以所謂「交易藝術」聞名,上述判斷並非沒有依據。

參考歷史,聯邦政府停擺對市場和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微不足道,實際上,也沒有動搖過美國霸權。但今次停擺卻出現了一些過往沒有出現過的隱患,值得投資者深思。許多有識之士都能看出,特朗普擬利用停擺的契機,識別並解僱「非必要」的聯邦僱員,藉此節省公帑;他的另一個「陽謀」是清洗立場傾向於民主黨的僱員,將聯邦政府打造成為效忠於自己的工具。假如「狂人」實行其政治圖謀,那勢必對本已疲弱的就業市場產生持久的衝擊和影響。

倘若停擺較市場預期長,甚至拖上兩到三個月,所造成的影響就難預測了,受影響的不限於金融市場,還會波及整個社會經濟。停擺導致不少政府的經濟部門暫停運作,包括就業和通脹數據均不能及時公布,那麼聯儲局怎樣議息呢?聯邦承包商難以如期收取款項,工程審批流程也會拖慢,這難道有利投資信心?當被逼休假的聯邦僱員收入無著落,會對家庭財務和消費造成何種影響?

在僵化的政治體制下,美國兩黨很難達成政策共識,即使勉強達成,很快僵局又會重現,過去40多年的歷史已充分證明這一點。但在特朗普治下,政治亂局可能更加糟糕,因為他引入了新的、更激烈的鬥爭手段,將聯邦僱員的生計作為逼迫政敵的籌碼。如果讓他得逞,金融市場的氣氛乃至整體經濟表現,都會無可避免受到衝擊。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