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奉嗎?

香港俚語中,「老奉」一詞生動地描繪了人際關係中一種刺眼的傲慢:有人將他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彷彿自己「奉旨」享有特權,毋須感激,更毋須回報。這種心態如同一道無形的牆,悄然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信任。

  作為流行音樂圈的創作人,我遇到不少人開口索要演唱會門票,語氣輕鬆如索取一張宣傳單張,甚至直接要求「免費票」。他們似乎從未想過,每一張票背後可能意味著我動用業界人情、欠下隱形債務。若稍顯遲疑,對方反而流露出不解:「不就是舉手之勞嗎?」這種將專業資源與人際網絡輕蔑化為「舉手之勞」的邏輯,恰恰暴露了對他人付出價值的漠視。

  最近妻子受朋友委託,幫忙籌辦音樂會瑣事。妻子出於情誼義務協助,動用人脈聯繫場地、協調流程,耗費不少心力。然而,對方不僅回覆遲緩,最後竟以「不合適」為由,輕描淡寫地取消安排,未意識到妻子動用的關係背後所承載的人情成本。

  更諷刺的是,越是熟絡的關係,越容易滋生「老奉」心態。我曾替朋友完成音樂製作工作,對方以「自己人」為由,將付款一事無限推遲,彷彿友情能自動抵消勞動價值。

  「老奉」文化的根源,或許在於社會對「邊界感」的模糊與對「付出」的輕慢。當一個人將他人的時間、資源與人情,視為可隨意取用的公共財產,關係便淪為單向索取的工具。然而,健康的互動應建基於相互尊重與珍惜:真正的幫忙是情份,而非本分;每一次受助都該心懷感激,而非計算下次還能索取多少。

  打破「老奉」循環,需要從自我覺察開始——珍惜他人的善意,明確人際邊界及分寸感,並讓每一次互助回歸平等與真誠。畢竟,這世上從沒有甚麼付出是「奉旨」該得的。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