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將經濟當作家族生意經營|社評摘要

 

《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生成示意圖

十五年前,時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認為美國汽車製造業過於重要,不能讓其倒閉,於是使用政府資金救助汽車業。可以合理認為,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同樣屬於這類重要企業。它是美國少數幾家製造電腦晶片的公司之一。其他公司如輝達(Nvidia)設計晶片,但主要依賴台灣工廠生產,在台灣爆發戰爭時,可能對經濟與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對英特爾提供政府協助——近期特朗普讓政府持有該公司股份——可能有助於公司復甦,就像奧巴馬救助國內汽車業一樣。

可惜的是,特朗普的做法很可能對公司無益。他以一種任性的方式干預美國經濟,彷彿把國家當作家族企業,對全民造成損害。

特朗普與英特爾的互動始於社交媒體。他指責英特爾新任行政總裁陳立武(Lip-Bu Tan)過去的中國業務關係,要求他辭職。陳立武為保住工作,親赴白宮會晤。會中,特朗普建議英特爾將10%的股份交給美國政府。陳立武在明顯壓力下答應了。

在富裕民主國家,經濟政策不應如此操作。總統若要干預特定公司,應提出策略,就如奧巴馬處理汽車業時那樣,並遵守法律。然而特朗普對英特爾的做法,像極了委內瑞拉或俄羅斯的手法,政治領袖用威脅和羞辱迫使商界服從。

特朗普多次突破美國常規與法律以推行經濟政策。他允許輝達與超微(AMD)向中國銷售晶片,條件是公司需分部分收益給政府。他對其他國家徵收關稅,實際上提高美國人稅負,未經國會批准,法院後來認定違法。他利用關稅威脅迫使公司如蘋果(Apple)及外國政府承諾增加在美投資。他更試圖依據未經證實的指控罷免聯邦儲備局(Federal Reserve)州長,打破百年先例。

若民主黨總統採取類似政策,共和黨必定稱之為干預經濟的社會主義。

有時特朗普的行動帶來表面效益,如增加部分國內投資。但民主與專制的差異在於過程。合法、公正的程序既保護公民權利,也對長期經濟更有利。美元能成為世界儲備貨幣,源於美國的穩定性:投資者相信美國會遵守法律、尊重協議、償還債務。

特朗普破壞了這種信任。西班牙、印度等國正與中國加強貿易往來,因為美國不再被視為可靠。特朗普脅迫帶來的短期收益,損害國家長期繁榮及全球信任。即便短期效果也不佳:自他上任以來,經濟與就業增長放緩。

半導體產業或確實需要政府援助。美國不能僅依賴台灣生產支撐經濟與軍事的電腦基礎元件。

拜登政府與國會共和黨合作,採取了部分有效措施。2022年兩黨法案補貼國內晶片生產,帶來更多投資。台積電(TSMC)利用該法案補貼在亞利桑那州建廠,英特爾也在俄亥俄州建廠。但是否足以生產足夠先進晶片,仍不明朗。

特朗普的干預無助於此。他持有的英特爾股份,並未提供額外資金,而是以恐嚇手段迫使公司將部分所有權交給聯邦政府,以換取先前已從2022年法案獲得的補貼。他批評法案條件不嚴,這是狹隘且不智的觀點。聯邦資金過去促成矽谷、製藥、航空及頁岩氣產業的發展,依靠的是耐心與理性治理。投資帶來了客戶與員工的信心。政府想扶助產業,最重要的是產業成功,而非持股收益。

特朗普顯然認為自己這種零散、自我中心的政策方式,讓他看起來果斷。然而實際上,他帶來更多混亂,包括對21世紀生活核心的產業。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