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
三藩市市長羅偉(Daniel Lurie)雄心勃勃推動的「家庭分區」(Family Zoning)計劃,周二在市參事會上遭遇強烈挑戰。第七區市參事梅義加(Myrna Melgar)當面質詢市長,要求就小商業保護、租客權益及西區可負擔住房資金來源等核心問題給出明確承諾。
梅義加在會上直言,計劃若未設配套措施,勢必加劇社區壓力。她指出:「小商業可能在開發過程中被迫搬遷,租客或因租控大樓拆除而失去住所。更嚴重的是,西區在可負擔住房建設上長期落後於東區,市府必須提出具體資金來源與立法保障。」
參事市長 激烈攻防
她對羅偉「家庭分區」計畫的批評集中於三點:對小商業保護不足;對租客權益缺乏保障;可負擔住房資金存在缺口。
面對質疑,羅偉承諾市府將採取多項措施。他表示支持設立「小商業建設救助基金」,為受影響業者提供補助與貸款,並鼓勵開發商在新建案中加入零售空間。他同時強調,未來開發計劃將提前通知商戶。
在租客保護方面,羅偉指出三藩市「擁有全美最嚴格的租客保障」,並強調拆除租控大樓的案例極為罕見,法律已規定必須「一對一替換」。他進一步承諾,將推動開發商在現有基礎上增加租控單位。
針對可負擔住房資源,羅偉坦言東區與南區資源過度集中,「這種狀況必須改變」。他提出,市府將探索創新融資工具,並從未來地產稅增長中撥款,專門用於支持西區等「資源豐富社區」的可負擔住房發展。
反擊方案 早已備好
會後,梅義加隨即宣布「SMART」(Supporting Merchants, Affordability, Rentals, and Tenants,支持商家、可負擔性、租戶和房客)方案,作為對市長計劃的直接回應。
該方案包括五大措施:防止以裝修為名驅逐租客的「誠實裝修與租客保護法案」;透過出售開發權保護租控建築;設立小商業重新分區救助基金;以開發商激勵措施擴大租控範圍;以及研究成立「強化基礎設施融資區」(EIFD),專款支持可負擔住房。
梅義加表示:「西區重新分區應該是機會之門,為家庭、長者與勞工創造靠近綠地、優質學校、交通幹道與社區服務設施的住房。」她強調,「SMART」方案旨在確保本地商家、長期租戶和可負擔住房不因開發潮而被犧牲。
羅偉的「家庭分區」自4月提出以來便爭議不斷。該計劃旨在滿足州府「十年建造8萬2000套新住房」的要求,預計可新增3萬6000個單元。
規劃重點落在被州府視為「高資源」卻長期缺乏開發的地區,包括馬連拿區、日落區及列治文區等交通走廊。提案將放寬部分高度限制:California、Clement和Balboa街道可達65英尺,Geary、Taraval與Judah沿線可達85英尺,部分地區甚至允許650英尺高樓。
正反雙方 看法兩極
支持者視此為解決住房短缺的關鍵藍圖,但反對者則憂慮,若缺乏保障措施,開發利益將凌駕社區需求。住房權益團體更警告,這可能引發「投資狂潮」,令長期租戶面臨驅逐。
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梅義加便指出,西區上調分區「不可避免」,關鍵在於如何同步保障社區利益。她直言,西區長期以「車本位」規劃為主,人口密度低,與全市七成五租客的結構脫節,「若不增加租屋選擇,年輕人與退休長者將難以留在熟悉的社區。」
對於部分居民擔心交通改善不足便貿然增密,她認為「等待交通改善再分區」不切實際,並舉東區「東部社區重劃計劃」為例,「從批准到真正見到新樓,足足拖了二十多年。」她強調,交通與住房必須「同步推進」。
梅義加承認最反對密度的往往是「幾代生活於西區、希望保留1970年代生活方式」的居民,但許多亞裔移民相對習慣高密度居住,「反而更期待基礎設施能跟上」。至於小商業壓力,她直言「網購以及許多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對小商業構成了巨大的衝擊」,居民人口增加反而可能帶來新客源。
她重申:「我不會假裝沒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提前規劃配套措施,避免重蹈東區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