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女生數理成績下滑 學校對症下藥力追差距

圖為德州Lorenzo De Zavala初中學生正在上樂高教育科學課程。美聯社

新學年伊始,達拉斯地區的Lorenzo De Zavala初中迎來首屆以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為重點的選擇性課程班級。六年級女生克魯茲(Sofia Cruz)與同學在實驗室裡測試樂高機器,意外發現感應器能辨別不同顏色後發出不同反應,令她驚喜大叫。學校招收六年級新生時特別設定一半是女生,以期打破過往高年級STEM課堂中『幾乎只有男生』的局面。

根據美聯社分析史丹福大學「教育機會計劃」數據,全美逾5,000個校區自2008至2019年間,女生在數學成績逐漸追上男生,並一度領先。但疫情過後情況急轉直下,2023至2024學年,近九成校區男生成績再度高於女生。研究公司NWEA也發現,2019 年時數理領域性別差距幾乎消失,但到2022年前後已全面傾向男生。

專家指出,疫情期間的網課重返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往往對男生較有利,而原本能提升女生參與度的課外或實作型課程則停擺。國家數理計劃副總裁施蒂(Michelle Stie)直言:「社會受衝擊時,往往會退回舊有壞習慣。」

NWEA報告作者庫費德(Megan Kuhfeld)強調,疫情並非讓女生成績全面崩潰,而是集中影響STEM領域。女生在閱讀表現上依舊普遍優於男生,且差距延續至今。研究亦顯示,疫情期間女生承受更高焦慮與照顧責任,這些壓力可能影響數理表現。

疫情前,不少校區已透過降低競爭與強調靈活解題來吸引女生參與。密蘇里州堪薩斯城外Grandview C-4校區學監羅德里奎茲(Kenny Rodrequez)表示,當STEM課堂絕大多數是男生時,女生常失去興趣;但若提早於低年級引入實作課程並按性別平衡分班,女生的投入度顯著提高。

在德州艾榮市,當地校區近年重投師資訓練,並引入樂高教育的新課程。小學生透過組裝恐龍學習遺傳學,二年級生則用零件設計推動積木的機械。STEM專員奧康納(Erin O’ Connor)說,目標是重建「培養批判性思考與解難能力」的校園文化。

儘管社會觀念有所進步,但針對女生不擅長數理的偏見依舊存在。華盛頓特區小學教師邦宏(Raphael Bonhomme)發現,僅8歲的女生已會自稱「不是數學型人」。賓大教授雷米拉德(Janine Remillard)指出,研究顯示女生偏好與生活相關的應用,而男生在競爭環境中表現更佳。疫情中「理解過程」最先被犧牲,女生因而受到更大影響。美聯社電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