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工程師學會首位女性會長周健德,肩負推動行業轉型與培育新一代的責任。在她眼中,工程師不僅是「建造者」,更是「塑造者」,提出年度主題「同心同創」,強調韌性、創新、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冀與業界攜手面對未來挑戰。她曾投身無國界醫生,遠赴阿富汗、印尼等地參與災後救援,深信工程的價值在於回應需要、連結人心,故鼓勵年輕人「走出去」,只要願意出發、堅持下去,專業與價值自然累積,「努力過,幫到人,就是最大的快樂。」



作為學會半世紀以來首位女性會長,周健德笑言,擔任會長並不屬於其職涯規劃,屬「誤打誤撞」,上任後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帶領香港工程師打開一片新天地。」
她為學會訂下年度主題「Together We RISE」(「同心同創」),其中「RISE」是四個核心價值的縮寫:Resilience(韌性)、Innovation(創新)、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以及Equity(公平),希望帶領香港工程師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聚焦人才培育行業轉型
她對未來的工作重點有清晰方向,其中一個核心是人才培育,「我想做到一個『少年工程師』的club(學會),讓中學生及早接觸工程的不同範疇,了解工程師實際做些甚麼。」
除了教育,周健德也着眼於行業轉型。她相信,工程師的工作不止是「建造」,更是「塑造」,「不應只想着興建新樓宇,香港有這麼多舊樓,怎樣翻新、怎樣減碳?工程師可以探索更多應用。」
她主張工程不止是解決問題,更要預先察覺、提前應對,「我們不能等問題出現才處理,大家已經很努力去預測風險,再進行防範。」
對於年輕人,她總鼓勵他們有機會便「走出去」。多年來,周健德走過先進國家,也踏足過資源匱乏的地區,深知在不同國度工作的意義。她坦言,時代變了,世界也變了,「我們香港工程師過去很幸福,在香港就已經足夠,但現時世界不一樣了,不能只留在舒適圈『內卷』,看過不同地區做法後,眼界自然不同。」
她寄語青年做事不要太快放棄,「很多人做了1年就走,沒看到第2年、第3年的問題。」她強調,真正的專業要靠經驗累積。
投身國際救援感悟人生
事實上,過去周健德便曾放下穩定的工作,投身國際救援,擔任後勤統籌。那些年的經歷,使她對人生有不同感悟,走出去後自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大,而你能做到的,也比想像的多。
與多數「打工仔」一樣,周健德在工程界打拼十多年後,感到倦了,也想做點不一樣的事, 毅然向公司申請一年的無薪假期。她說,一直是無國界醫生的捐款者,某天萌生念頭,親身參與救援工作,慶幸完成培訓後短短一個月,便接到首個任務。
2003年1月, 她被委派前往阿富汗擔任後勤人員。作為工程師,她的工作不再是興建樓宇,而是負責食物和藥物的儲運、建造庇護所、管理廢物、水電供應等,並設計臨時工程。

「我去的地區非常偏遠,無石屎路,只有泥路。」她說,當車輛陷入泥中,得自己下車剷泥,並要為團隊設置基本生活設施——搭建水源、廁所和儲物空間,甚至建地底避難所,挖地、下梯,以防突如其來的槍火。她拿着手繪的簡單圖紙,向語言不通的當地人比手畫腳。沒有水泥、鋼筋,她靠經驗與直覺,用磚與木材設計建築結構。
有一次,她與團隊到一個村落提供服務,抵達後發現村子異常安靜,心生不安,力排眾議提早撤離。當晚,有當地人向她道謝,指離去不久後該地爆發衝突,所幸團隊早已離開,否則或遭波及。

「努力過 幫到人 就是最大快樂」
後來,周健德被派埃塞俄比亞,並在2004年底南亞海嘯發生後,前往印尼參與救援。那場災難造成超過22萬人死亡,現場觸目驚心,她形容,從直升機俯瞰只看到「一片空白」,整個城市不見了。
她與團隊協助搜尋生還者、安排直升機降落,以及分發物資等。抵達當地時,所見盡是遺體與廢墟,許多屍體已經發脹。當地司機平靜地告訴她,自己親手埋葬了10位家人,「現在可以專心開車了。」
她記得,有位男子始終沉默不語,經同事開導後,願道出悲傷。男子說,事發當日原要陪伴懷孕的妻子入院生產,但海嘯來得突然,兩人被衝散,後來奇蹟地在水中重遇,一度以為撐過劫難,誰知第二次巨浪來襲,兩人再次失聯。數天後,他在森林找到妻子,其遺體被樹枝刺穿,胎兒也胎死腹中。

周健德坦言,大部分災民已罹難,倖存者最需要的並非水、食物等物資,而是心理輔導,特別是小朋友,在災難中失去家人,不懂表達自己所經歷的恐懼與哀傷,不願說話。她和團隊搭起簡單帳篷,作為兒童活動空間,想起臨行前收到一盒由香港學生親手繪畫、寫上祝福的心意卡,遂將卡片一張張掛起,並向當地小朋友解釋當中含意,意外收到效果,「小朋友漸漸開始嘗試說出自己的故事。」
在災難現場見盡生死,她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會,「你遇到的困難未必是最差的,世上有人比你更艱難,要學會放開一點。」她看待得失也淡然,「得到一些東西不需要太高興;得不到,也毋須太憤怒。時間有序,該來的自然會來,得不到但過程盡力了便足夠。」
她自言,從不覺得自己「出色」,讀書成績普通,沒有甚麼起跑線,也沒耀眼的成就,「我不需要很多掌聲,努力過,幫到人,就是最大的快樂。」世界很大,而她選擇與更多人同行。
踏足男性主導行業 「我不怕嘗試」
工程界過去以男性為主導,但隨時代變遷,女性比例逐步上升。周健德提到,當年在英國讀書,入學時9位女生,畢業時僅剩2位。她回港時,女性在隧道工作仍受限制,「當時選擇不多,但我不怕嘗試。」
她曾聽聞有師姐因辦公室沒有女廁而被拒聘,亦感受過性別帶來的微妙距離,「那時的客戶多為男性,他們不是歧視,就像日常生活中,人們較傾向與同性交談。有時會令人感到被孤立,但其實是自然的社交模式。」
近年,大學工程科女性比例已達30%。她認為女性擅長溝通與整合,可提升團隊效率,「部分男工程師專注技術,忽略整體流程和與人協調,男女合作是雙贏!」但她亦坦言,女性最大挑戰在於平衡家庭與工作,「很多女工程師因為家庭,在黃金時期離開職場,對行業是損失。」

為有志創業工程師提供支援 兩年間孵化7項目
工程師學會5年發展策略中,包括「工程企業家」計劃,為有志創業的工程師提供支援。周健德在過去2年間協助孵化7個項目。
「我們全部都是義工來的。」周健德提到,工程師學會涵蓋22個界別,成員來自政府、企業與前線專業,正好成為初創測試與資源配對的平台,「創業不應單打獨鬥,有這個社群支援,工程師就不會輕易氣餒。」
她分享所協助孵化的創業項目之一,能預測電力系統故障。她說,停電原因很多,可能是設備老化、接駁鬆脫,甚至因漏水而短路,實際上可被預測,系統能在問題發生前發出警示,避免火災或大規模停電,有望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其他孵化項目包括「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自動無人機人工智能(AI)檢測、AI改善建築系統,以及環保窗戶改造等。
記者:林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