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發全球首創人工智能技術,能準確識別具受精能力的人類精子,較傳統方法更可靠,並有助減少人為失誤,大幅提升男性生育能力評估的準確性。研究團隊指,此創新AI模型根據精子與卵子外層透明帶結合的形態特徵,將精子形態評估自動化,臨床驗證結果顯示準確率逾96%。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婦產科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Open》,並榮獲2025年第50屆日内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發全球首創人工智能技術。
可減少受精失敗的風險及縮短受孕時間
不孕不育症是全球重大的健康問題,影響約六分之一的育齡夫婦。現行的精液分析遵循世衛指引,由實驗室人員以人手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形態特徵以進行評估和甄選,但指引參考值僅基於有生育能力的男性,且精液波動數大,與受精過程沒有直接關係,無法準確評估精子形態。
研究團隊指,精子與卵子透明帶的結合是受精關鍵的第一步,而透明帶會選擇與形態正常、染色體完整且具有受精能力的優質精子結合,科研團隊基於這個生理過程首創一套高度自動化的AI模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分析了超過1,000張精子影像,準確率逾96%。
研究團隊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對117位不孕的男性進行臨床驗證,分析超過40,000張影像,指此模型為臨床醫生和接受生育輔助的夫婦提供人工受孕技術的指導,減少受精失敗的風險及縮短受孕時間,同時避免因受孕失敗而給夫妻帶來的壓力和經濟負擔。
港大婦產科學系副教授趙志昂表示,模型將會加入在輔助生育流程中,為精子額外拍攝照片再放入人工智能系統內,預計可以減少人工受孕失敗的周期,使用費用會保持在公眾可接受範圍內。
記者、攝影:楊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