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衝突的關鍵階段,七位歐洲領導人陪同澤連斯基赴華盛頓會談,雖獲特朗普安全保障承諾,但這承諾充滿不確定性。俄烏後續談判,歐洲仍上不了桌,暴露出歐洲在國際格局中的戰略被動,彰顯出歐洲期望實現的「自主」之路頗為難行。
是次華盛頓會談呈現美歐戰略分歧。特朗普承諾模糊,一邊稱提供 「堅實保障」,一邊強調烏克蘭需放棄克里米亞和加入北約。美國副總統之後更直白表示烏克蘭安全保障主要由歐洲承擔。此前的美俄「兩普會晤」 將歐洲晾在一旁,爾後的俄烏談判歐洲尚未能獲准參與。歐洲雖是援烏主力,三年來軍援超美國,但在危機解決中被邊緣化,陷入 「付出最多卻話語權最少」 的困境。歐洲領導人的華盛頓之行,似乎並未改變依賴特朗普與普京達成協議來結束戰爭的局面,安全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也無怪乎法國總統馬克龍一邊謹慎表示「特朗普確實對他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成非常有信心,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好消息」,一邊又忍不住對外表示,「從目前的情況和事實來看,我認為普京總統現在不太願意實現和平,但或許我太悲觀了」。
此外,歐洲有意向烏克蘭派兵,儘管特朗普表態說在俄烏安全問題上,願意提供援助。但歐洲內部裂痕顯而易見。法國與英國打造的 「志願者聯盟」 看似有三十國參與,實則各國心態各異。多數國家堅持「無美國不動手」,德國經濟萎縮仍大增軍費,匈牙利反對將預算流向烏克蘭。歐盟成員國在對俄對美政策上分歧嚴重,東歐依賴俄能源,西歐主張強硬,這種分歧進一步削弱了歐洲的整體話語權,使其難以形成統一對外姿態。
歐洲對外政策的不穩定性加劇了其政策的被動性。歐洲在對華對美關係中處於弱勢,對美經濟依賴明顯,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歐盟往往妥協讓步;試圖平衡對華關係,卻因內部分歧難成合力。在烏克蘭問題上,歐洲從追隨美國到成為援烏主力,政策轉變充滿被動,缺乏長期戰略規劃。
歐洲的困境根源於自主能力缺失。對美國的深度依賴,使其在安全問題上難以自主決策,當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歐洲面臨難以獨立應對俄羅斯威脅的困境。內部利益分歧,又削弱了對外話語權。未來,若歐盟不能彌合內部分歧、構建獨立防務體系,在未來國際格局中,其話語權只會持續弱化,歐洲安全也將始終籠罩在不確定性的陰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