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鑼鼓聲響徹華埠街頭,2025「華埠鬼節」(中元節) 昨天登場。今年以「破魅而生」為主題,由三藩市中華文化中心(CCC)主辦,聯合多個族裔與香港藝術家, 8月8日至23日呈獻展覽、藝術行動、紀錄片放映與靈異故事分享,邀請公眾在傳統與當代表達之間,重新審視文化記憶、社群傷痕與療癒力量。
中元節又稱盂蘭節、餓鬼節,傳統是農曆七月十五,供奉先人並安撫亡魂。對華人而言,它是慎終追遠與寄託的日子。參與方之一妙齡仙館關師兄指出,對身處異鄉的移民,鬼節更是精神安慰。
CCC行政總監梁凱欣強調,鬼節在海外並非「談鬼色變」,而是文化回應:「我們要在藝術與公共空間中,對抗壓迫與邊緣化的『現代惡魔』,正是『破魅而生』的精神所在。」
加州參議員威善高表示,支持移民與LGBTQ社群,正是保護多元文化歷史的重要行動。眾議員楊馳馬指出:「鬼節提醒我們必須團結,與仇恨及排斥的惡魔戰鬥。」
壓軸「大士王巡遊」下午啟程,由妙蓮仙館領隊,14呎高的紙偶大士王,象徵幽冥世界主宰,由香港師傅特製運抵三藩市,在數千群眾簇擁下遊行華埠大街小巷,政要與社區領袖隨行。
來自北京的留學生家長偶遇巡遊,感言:「這是次祝福行動,不僅為亡魂祈路,也為我們自己祈安。」同日晚間,花園角廣場化身嘉年華舞台,匯聚表演、音樂、祭壇與攤位,形成跨文化共融氛圍。
香港藝術家劉學成、鄧國騫與鄭怡敏透過裝置探索靈異信仰現代表達;三藩市藝術家Alexander Hernandez以紡織作品呈現移民、酷兒與愛滋群體交錯身份。
活動中,藝術家與民眾裝扮各式鬼怪登場,將街區轉化為跨文化療癒場域。
今年「華埠鬼節」特設「好鬼好玩挑戰」,鼓勵市民至19間合作商戶集章換禮,帶動小商戶經濟,也讓節慶走進日常。CCC商店與青年空間亦推出手作體驗,吸引年輕世代參與,使「祭祀文化」轉化為可親的社區實踐。
CCC藝術總監梁凱瑤指出,鬼節不再只是民俗祭儀,而是文化抵抗與公共對話的契機。她強調,今年的策展希望透過藝術召喚鬼節原初精神–紀念、抵抗與淨化心靈,為邊緣群體創造被看見的空間。
如一位觀眾所言:「這不只是鬼魂的節日,而是我們如何與歷史、悲傷與未來共處。」本報記者黃偉江 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