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稅對零售影響遠超預期 未來恐再惡化 李聲揚:基層未受惠股市暢旺

之前幾星期文章都寫樓市,不過影響樓市的一大因素,正是失業率。香港失業率由2023年中開始上升,當時低位為2.8%緩慢上升,到今年開始加速。最新失業率上升至3.7%,約14.5萬人失業,是近三年新高,情況令人擔心。當然,經濟環境複雜,政府並非萬能,但有方法也有責任去穩住失業率,至少應避免推行導致失業率惡化的政策。

早前零售龍頭DFI集團預告計劃裁減香港員工,引起全城關注。DFI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若講到「牛奶公司」,以及旗下經營品牌如惠康、萬寧、宜家傢俬,以及最重要的7-11便利店,就知道「總有一間係左近」,與民生關係密切。

煙稅政策礙DFI營運表現

DFI集團行政總裁貝思哲(Scott Price)在內部電郵中表示,公司將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減省成本,包括將部份職位外判,也明確預告會裁員。看到此消息,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因為零售市道差、北上消費搶生意,或者是網購競爭。不過DFI的情況比較特殊,裁員是「有跡可尋」。有趣的是,集團對整體零售環境著墨並不太多,卻連續兩年在年報中預警,政府的增加煙稅政策拖累了公司的營運表現。

DFI過去一年股價表現不錯,但集團在25年及24年的年報中清晰指明,政府加煙稅的政策,令香煙銷售大幅下降。DFI在香港有超過1000多間便利店,佔據相當的生意份額,可以想像煙稅的衝擊有大多。當然集團亦有試圖加大其他業務以扭轉困局,例如推出更多即食產品(大家都留意到那些魚蛋燒賣,佔了不少7-11舖面空間),但仍然無法彌補香煙銷售下跌對零售收益的重大打擊。

看看具體數字,最近的2025年中期年報,集團提到旗下便利店銷售額下跌4%,原因正是因為2024年2月底,政府再次提高了三成煙稅,導致香煙銷量大跌。集團甚至表明,若撇除香煙因素,則銷售只是微跌1%。同時間,集團也將全年收入增長展望下調至0.5%至1.0%(原本是2%),原因是香煙銷售的下跌幅度遠超預期。可見高煙稅措施的確重創了便利店業務,如果說醫衞局決策間接導致今天裁員的結局,相信心水清的市民也會同意。

私煙猖獗 加稅難遏吸煙率

不過請勿誤會,筆者不是煙民,也絕對不鼓吹吸煙。若果加煙稅真的可以控煙,相信也有不少人支持,但問題是,眾所周知,煙稅再加,也不會令吸煙人口下跌多少,原因是私煙非常猖獗。加煙稅是否有助降低吸煙率本身就甚具爭議,而且在零售淡靜、市民對價格相當敏感的時間點推出,措施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目前一包20支的合法完稅香煙售價約為$100,當中$66是繳交給政府的煙草稅。不繳交煙草稅的黑市香煙,售價只是合法完稅煙的三份一 ,故相當有市場。私煙情況嚴重,各大傳媒都有報導,筆者也不只一次被陌生人兜搭銷售俗稱「白牌煙」的黑市香煙,但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現在科技先進,更多私煙活動在網上進行,根本難以捉人。看看官方數字,海關上半年破獲84宗大型走私香煙案件,檢獲的私煙市值約12.5億,應課稅額約9億。此數字,按年上升了4倍,但值得留意的是,未來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政府之前提出要禁止有添加口味的傳統香煙,且很大可能下月就會在立法會通過。新法例只禁止本地合法商販銷售,卻仍然容許加味煙的使用及攜帶入境,禁令生效後,煙民仍有獲取加味煙的途徑,可以是購買黑市非法私煙,或是利用現時允許出入境旅客的「申報自用」,從內地或鄰近地區攜帶加味煙入境自用。

跨境買煙 稅收流鄰近地區

新例禁食不禁使用,沙盤推演,當政府也為了節省成本選擇跨境購買飲用水,煙民豈能抗拒私煙低價誘惑,不跨境購買香煙?未來煙草的合法零售情況只會雪上加霜,那筆煙稅收入要不流向鄰近地區,要不流向黑市。屆時政府不但損失應有的煙草稅收入,更將完全失去對市場的監管能力。特別留意,不少煙民到便利店購物買煙,也會順便購買其他商品,其疊加效應相當大。所以合法香煙銷售下跌,甚至會帶來連鎖效應,也令店面人流大減,對便利店前景消費也不利。

今年香港股市表現不錯,但失業率一直在升。原因之一,當然是基層未必能受惠於股市暢旺。零售業是就業支持,提供大量基層職位。現在連DFI都要裁員,其他小型商號的情況,只會更差。

歸根究底,政府內部明顯有「各自為政」的問題(也非香港獨有),制定煙草政策的官員,或不會理會對香港經濟,零售及失業的影響,最終受苦的是基層市民。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