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專利媒體JuvePatent報道,通訊巨頭諾基亞(NOKIA) 已對內地汽車製造商吉利及其旗下極氪、Lynk & Co、Lotus和Smart四大品牌發起專利侵權訴訟,成為繼比亞迪之後,第二家在4G/5G技術上被訴的內地車企,一旦被認定侵權成立,吉利相關車型將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18國面臨全面禁售。吉利向《星島》表示,許多全球科技企業曾經歷或正面臨專利侵權起訴,這也是中國汽車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以訴訟逼迫商談
上月,諾基亞在歐洲統一專利法院對吉利提起訴訟,以蜂窩通訊領域專利(SEP)為核心,包括EP3799333(4G/5G前導序列分配技術)及EP4090075(5G波束切換技術)等專利。這類專利如同數位時代的基礎設施,任何要接取公共通訊網路的智慧終端都無法規避。
法律專業人士指出,諾基亞選擇在歐洲統一專利法院提起訴訟,其判決將在多個成員國範圍內同步生效,從而形成更強的威懾效果。此次訴訟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如果法院認定吉利侵權成立,其相關車型將在德國、法國等18國面臨全面禁售。對吉利來說,這不僅意味著要喪失歐洲市場,更直接影響其全球化戰略進程。
目前,吉利正在加速海外市場的佈局。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吉利全年出口汽車41.45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57%,其中歐洲市場佔關鍵份額。截至2024年12月,領克海外出運量累計超8萬輛,連續三年位列歐洲市場單車價格4萬歐元(約人民幣30萬元)以上中國品牌出運量第一。Lynk & Co已在歐洲佈局7個核心市場,計畫2025年擴展至22個市場,也已在歐洲外的中東、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開設32家門市。
產業分析普遍認為,諾基亞的訴訟更像是一種商業談判策略。其目的是迫使吉利就4G/5G技術使用授權費重新談判,以獲得更高的專利授權收入。
諾基亞在給IP Fray的聲明中表示,吉利多次拒絕其提出的專利許可協議提議,這使其在已獲得許可的競爭對手面前取得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我們只能採取法律行動,但仍願進行善意談判。」
專利風險不容小覷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加速全球佈局,智慧財產權風險持續升溫。諾基亞針對中國企業的專利訴訟已非偶發事件,而是全球化進程中新常態的集中體現。此前,諾基亞曾多次因專利問題起訴中國企業。
2022年,諾基亞以OPPO和vivo涉嫌侵犯其與吉利案中相同的EP3799333等SEP通信專利為由,將OPPO和vivo訴至德國法院,法院下達禁售令,兩品牌在德國市場全面停售。直至2024年初,OPPO與vivo才先後宣布與諾基亞達成和解。
2023年,諾基亞以小米部分手機產品未獲完整標準必要專利(SEP)授權即銷售為由提起訴訟,法院最終裁定小米在德國部分地區暫停相關產品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諾基亞委託的律師事務所Arnold Ruess,正是先前與OPPO、vivo在德國打官司的同一團隊。
業內認為,諾基亞發起訴訟的根本目的是使被訴企業接受其專利許可條件並支付高額許可費。以本次吉利訴訟為例,諾基亞透過專利池Avanci向整車企業收取專利費,目前定價為每輛車49美元(包括4G約20美元,5G約29美元),以吉利2024年出口量估算,其專利費年成本即可超過2000萬美元。
現時專利授權業務已成為諾基亞的重要利潤來源。2023年全年,諾基亞負責專利授權的技術業務集團的營業利潤高達7.34億歐元(約57億元),佔總營業利潤的43.4%;2024年第四季度,技術部門營業利潤達3.56億歐元,營業利潤率高達76.9%。 2024年諾基亞與傳音、惠普、三星等企業簽訂新協議,專利收入超13億歐元。
據了解,目前中國車企專利佈局集中在電池、車身結構等傳統領域,而智慧網聯核心技術專利儲備薄弱,佈局範圍遠落後國際車企。此次吉利再遭諾基亞專利訴訟,折射出中國車企出海後在歐洲等市場遭遇專利圍堵的問題,而隨著中國車企全球化佈局提速,來自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將不容小覷。
《星島環球網》記者周昊、實習記者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