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舉行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已於周日落幕,500多台人形機器人歷經為期三天的多項競賽,包括賽跑和對打等比賽,期間出現在比賽中不時跌倒、碰撞和倒地等情況,需要真人在旁給予幫助,這使人們對於機器人究竟能否自主行動產生疑問。
本屆運動會有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等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共計500多台機器人參賽,在為2022年冬奧會建造可容納1.2萬名觀眾的國家速滑館,一起角逐足球、跑步和拳擊等項目。
這場大賽的舉行,正值中國加大力度發展人工智能(AI)人形機器人之際。在比賽中,機器人往往位於操作員的附近,無論是遠端操控、抱起、舉起、調整或分離,都需要人類幫忙,還有電池需要更換,四肢也需要調整。
儘管機器人展示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動作,但也有一些機器人絆倒,需要身旁的人類介入幫忙。
一位機器人足球員經過幾次嘗試後進球,導致機器人守門員倒下。另一位球員倒地後,無人攙扶下站了起來。
機器人還與真人模特兒一起展示了時尚的帽子和服裝。在一次事故中,一個機器人模特兒摔倒了,不得不由兩人抬下舞台,就像真實世界中比賽中受傷的運動員一樣,這顯示了機器人的發展仍然面臨種種限制。
不過,它們對觀眾的影響卻與真正的運動員無二無別。當機器人擊中目標、進球或贏得比賽時,現場都會爆發出歡呼聲,這表明了觀眾確實對於機器人的努力相當投入。
預計由AI驅動的機器人,未來將在工業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美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