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早前揭發社交平台出現大量假冒回收衣物專頁,引起公眾對回收制度的關注。記者年初曾追蹤來歷不明的街頭回收箱,部分停在元朗舊村,亦有兩個輾轉抵達越南及菲律賓。有業界人士剖析香港回收生態,現時回收普遍分為本地處理及出口海外兩個途徑,前者包括免費分發及寄賣分成;後者則出口至東南亞國家,惟當地設施有限,常見「垃圾衫山」,對環境造成負擔。有回收店主指,本地衣物回收風氣尚未成熟,宜加強推動本地重用與流轉,減少對出口的依賴,達致真正的可持續回收。
假冒回收衣物專頁屢禁不止,年初全港街頭出現大量不明來歷的回收箱,部分未有列明負責機構,亦有部分雖提供相關資訊,卻以申請臨時街站的方式在公眾場所擺放,涉嫌違規。街頭回收箱的來源與去向難以查證,引起市民對整體回收制度的關注。
機構清潔分類再免費分發
農曆年前,本報記者分別到西灣河、大埔及大角咀,投放定位器至3個可疑的街頭回收箱,追查衣物流向。結果顯示,西灣河與大埔的回收箱移動路徑相近,先停留於大欖涌兒童遊樂場,再轉移至荃灣老圍義懷徑,及後分別滯留於元朗大樹下西路的舊村及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大角咀的回收箱則被送抵荃灣永順街近海濱公園一帶,再被遷至元朗大樹下東路。
至今年3月,其中兩個定位器有新進展,一個輾轉抵達越南北部灣,最後偵測日期為3月27日;另一個則被運抵菲律賓本格特省,本周位置停在拉特立尼達。


本港自2006年推行「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旨在方便市民捐贈舊衣,以支持環保和用作慈善用途。現時4個計劃管理機構分別為香港地球之友、基督教勵行會、救世軍及長春社,187個回收箱遍布全港。其網站列明,市民捐出的舊衣會先經簡單清潔及分類,大部分會轉贈予有需要人士,個別機構亦會透過轄下零售點以廉價出售,或轉售到有需求的國家。所得收益須全數用作支持環保教育及推廣工作,以發揮衣物的最大價值。
制度雖然設計周全,但執行上難以完全杜絕衣物被轉售出口作商業用途。有回收業人士指,把舊衣出口至東南亞國家重用,利潤約為每噸3000至5000港元,或因而成為商家目標,「換季或農曆新年前後,總會出現零星假箱,收集市民舊衣圖利。」
日星連鎖二手衣店攻港
除官方制度外,近年本地二手衣物市場漸見活躍,從連鎖品牌到社企,以多元方式促進衣物流轉。日本連鎖二手服飾品牌「2nd STREET」及新加坡品牌「REFASH」,近兩年相繼攻港,其現金回贈機制深得市民熱愛,分店不斷擴張。有業內人士直言,香港二手衣物市場富有潛力,「商家不會貿然做開荒牛,必定看到商機。」
以REFASH為例,其營運模式為定期舉辦「即時現金兌換」活動,顧客只需攜帶衣物到店,便可於1小時內獲得報價並即時收取現金,亦可選擇將款項轉換為積分,換領購物禮券。該公司回覆指,市民反應熱烈,活動名額常在開放後數分鐘內額滿;至於不適合轉售的衣物,則會透過與香港救世軍合作處理,確保資源浪費減至最低。

此外,本地不乏環保小店或社企默默耕耘。上門回收公司「The Loops」創辦人Jorch指,團隊每星期上門回收一次,舊衣約佔整體回收物的5%;質素較好的舊衣會給予高級二手時裝店,其餘則會轉交二手市集及非政府組織。他指,各回收機構的理念及做法不盡相同,盼業界共同打造高級二手衣物市場,提高大眾的興趣。
二手衣物社企「Retrovert」成立近6年,創辦人Tiffany指,每年也會收到3至4噸舊衣,「一條重磅牛仔褲已達800克至1公斤重。」去年港府計劃推行垃圾徵費,她曾在40日內接收幾百公斤衣物,但今年市民熱度回落,回收量稍為下跌,截至上月僅接獲近200人捐贈衣物,合共逾1噸。她又言,坊間的二手衣物店遍地開花,某程度上形成競爭。
另一社企GREENIES提供二手衣物寄賣,設免費上門收衫服務,自疫情成立以來,已接獲近3萬件衣服。創辦人Sharon分享,過去曾因回收條件不透明而白行一趟,遂萌生自立門戶念頭,當時她帶同近40件衣物前往一回收點,豈料大部分不符合寄賣條件。她堅持上門收衣,「若不適合寄賣可以即時提出,回收者不用走遠路。」
盼市民了解二手衣服穿搭樂趣
要在芸芸回收平台中突圍,Tiffany從時尚角度切入,「開業初期已不斷襯衫、拍照及開直播,當作營運一間可以回收的時裝店。」猶幸此嶄新的消費方式吸引不少人注意,不乏留學生及居港外籍人士前來,「我們不是追潮流,但要有市場的觸覺。」
推行永續時尚的二手衣物寄賣店「a break 93」創辦人傅家欣,同樣透過教育活動及工作坊,教客人襯衫提升自信,「希望客人感受到二手購物的樂趣。」她更因成為「色彩分析師」,為客人提供更專業的穿搭建議。

至於二手衫免費交換平台「encounter.swap.hk」,則提供地方予市民免費交換衣物。負責人Mena指,自己3年前已承諾不再購買新衣,現時平台成立不足1年,已接獲和流轉近3000件衣物,期盼更多人響應及支持,了解二手衣服穿搭的樂趣。
儘管本地回收努力不斷,但整體風氣尚未成熟,有業內人士盼推動本地重用及流轉。有店主指,速食時裝盛行,新衣價格不斷下調,令二手衣物更難流轉,「會提高市民丟棄及購買衣服的速度。」她續說,短袖上衣及牛仔褲是最常「滯銷」的衣物,「假設我賣30元,但連鎖店賣60元,為何還要在二手店尋寶?」
Jorch指,歐美、日本及泰國的二手衣物市場成熟,除了二手市集人山人海,不乏明星買古着重新穿搭,「部分外國人視穿二手衫為高級行為,甚至比穿新衫型格。」他認為,帶動社會風氣並非資源及衣物質量的問題,而是市民意識尚未到達水平,「香港人回收的衣服質量好,部分更是新衫未剪牌。」
Tiffany亦言,疫後經營更見困難,現時月蝕數萬苦撐。她認為,不能單從教育角度推廣二手衣文化,業界要進步,讓消費者認為整件事夠吸引,才會自發投入與支持回收。
回收業不勝負荷 多國堆積「垃圾衫山」
外國常見因處理不當而造成的「垃圾衫山」問題,有二手店店主希望市民明白,回收業也會不勝負荷,呼籲公眾支持舊衣在本地流轉。
成本上漲難妥善分類處理
本地二手衣物平台Retrovert創辦人Tiffany指,普遍回收商會與本地機構合作,將舊衣轉贈予有需要人士,但更多因為成本上漲,未能妥善分類或處理,將衣物出口至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回收或許讓人對丟棄衣服的行為『feel better』(感覺好一點),但部分衣物其實有機會處理不到,帶來後續影響。」
她坦言,舊衣數量驚人,全球多國也面對「垃圾衫山」的問題,「大家把回收想得太簡單及美好,並非放入回收箱就有人『回收』。」她舉例,非洲國家加納經常接收捐贈的二手衣物,該國總人口約3000萬,惟每星期收到近1500萬件衣服,不勝負荷。
然而,回收令貧困國家「受害」的話題較少在亞洲討論,她希望推動舊衣在本地流轉,減少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二手寄賣風氣漸盛 衍生中年婦女就業機會
舊衣回收風氣漸盛,有本地社企推動二手衣物寄賣,同時提供就業機會予中年婦女。
二手衣物寄賣社企「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屬聖雅各福群會轄下,其項目經理李珮婷指,社企成立初期主要為回應市民對舊衣回收的查詢及捐贈需求,但早期收到的衣物質素參差,重用率僅約25%,2011年起調整至寄賣模式,也為寄賣者提供回饋,及後衣物流轉率有所提升,疫情後平均每年收集約21萬件衣物,其中約14萬件成功再用,重用率接近70%。
她補充,衣物寄賣為期2個月,期間在分店輪流陳列,如成功賣出,寄賣者最高可獲定價的30%回贈,「歷年有17%回收者沒有全數領取回饋。」為提高透明度,社企每月提供網上銷售報告,讓寄賣者查閱出售情況。
寄賣者獲回饋 流轉率提升
李亦指,項目為中年婦女提供持續就業機會,現時約有50名年齡介乎45至70歲的婦女在店內兼職,當中逾80%為60歲以上,「她們依然有魄力、有使命感可以繼續貢獻社會。」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