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商家歎生意下滑微利被關稅通吃

周五晚間的三藩市華埠街頭,雖仍有燈火人潮,但商家普遍面臨銷售下滑的壓力。 記者陳程威攝

華埠永明超市貨品琳瑯滿目,其中不少商品依賴亞洲進口,受關稅政策影響尤為敏感。 記者陳程威攝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持續震盪,90天暫緩措施雖為部分商家爭取短期喘息空間,但對灣區華人商業來說,不確定性依舊高企。從三藩市華埠到屋崙華埠,超市、藥材店與紀念品商鋪均面臨銷售下降、成本上升與進貨風險,業者普遍憂心未來走向。

三藩市的永明超級市場老闆娘雷春媚表示,今年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降約25%,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明顯,價格相對便宜的食品銷量上升。她強調,即使關稅下降,也不代表小商業能隨意囤貨,因為倉儲費與保質期都是限制。

依力臣藥業副總裁劉源康指出,藥材與中成藥利潤率本就只有約10%,「關稅25%就等於把利潤完全吃掉,50%的時候更是不敢進貨。」他說,批發利潤率更低,一旦漲價會拖慢銷售速度,而藥材有保質期,無法提前大量囤貨。「現在雖然暫緩徵收,但90天後會怎樣,誰也不知道。」

經營紀念品的上海之心魯老闆坦言,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遊客銳減與購物習慣的變化。「一年生意最好的就是農曆新年大巡遊那天。」他指出,自從智能手機普及後,網購衝擊實體零售,「最近幾年常常是辛苦一年才剛剛打平。」由於是自己物業無租金壓力,但地稅、保險與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利潤空間持續被壓縮。

三藩市華埠商戶聯會會長邵旗謙表示,不確定的關稅政策使商家不敢下單,「以前可能一次進100種產品,現在只敢進30到40種。」他估計多數商家銷售額較去年下降約一半,部分甚至考慮結束營業。面對困境,不少商戶採取互助方式,餐館或商店之間會共享原材料以減少損失。

屋崙華商基金會會長陳錫澎指出,關稅疊加物價上漲,讓以退休長者為主要顧客的屋崙華埠感受尤深,「很多人每日買的基本用品開銷都增加了。」他估計,屋崙華埠商家的銷售下降幅度在10%至30%之間。

雖然業界普遍希望地方或州政府能提供資金援助,但受訪者也承認各級政府自身面臨預算赤字,難以即時介入。不過,他們強調,小商業繳納的稅收是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支持小商業也是維持地方經濟的關鍵。

隨著90天暫緩期即將到期,灣區華商只能在不確定中謹慎經營,既要控制成本,又要維繫社區經濟的生命力。▍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 ▍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