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為中國過去數十年來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不僅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教育格局,也塑造無數中國人的人生軌跡。一本由學者賈瑞雪、李宏彬與庫西諾(Claire Cousineau)共同撰寫的英文新書《最高考試:高考如何塑造中國》(The Highest Exam:How the Gaokao Shapes China),即將於9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已在亞馬遜等平台開放預訂。
該書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多年研究數據,全面剖析高考如何影響中國的家庭、國家與社會,同時探討其對美國教育制度與社會觀念的潛在影響。新書的兩位主要作者——李宏彬與賈瑞雪,均出生於吉林,親身經歷過中國高考的激烈競爭。他們以自身故事作為切入點,向不熟悉高考的美國讀者呈現這一制度對個人與家庭的深遠影響。書中不僅有真實的成長與備考經歷,還引用他們多年在中國進行的大規模調查數據,涵蓋數萬名學生與家庭,從宏觀到微觀多角度分析高考的社會與經濟影響。
李宏彬現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兼任斯坦福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賈瑞雪則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經濟學教授、中國數據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並活躍於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等多個國際研究機構。兩人多年合作,在中國教育與經濟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地位。
全面剖析高考的社會功能
書中指出,高考在中國並非單純的學業測驗,而是一場全國性的「人才競技賽」。由於成績幾乎是大學錄取的唯一標準,家長與學生在學齡初期甚至更早便開始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進行備考。這種現象,從家庭視角看,是理性的資源配置;從國家層面看,高考制度既滿足中國共產黨對教育公平的政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
書中也探討高考制度下的「精英選拔」邏輯如何引導社會價值觀,使人們更傾向於相信個人努力與能力可以改變命運,而較少關注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這種「唯分數論」的文化基因,對中國社會的教育理念與競爭方式有著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高考的國際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們認為,高考的影響正在跨越國界,波及美國的教育討論。許多華裔移民家庭,將高考文化中的「透明分數標準」觀念帶到美國,並在子女教育中堅持以標準化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業能力的核心依據。這種觀念有時與美國學校與大學的「全人錄取」方式發生衝突,尤其體現在紐約等地華裔社區爭取特殊高中錄取制度改革的行動中。
書中還指出,中美教育制度差異背後,反映出不同社會對公平的理解——中國傾向以統一標準保障形式上的公平,而美國更注重多元背景與綜合素質的平衡。隨著中美之間的經貿與人員往來頻繁,這種觀念碰撞將持續影響兩國教育政策與社會輿論。
《最高考試》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也是一部跨文化觀察的作品。它讓讀者看到,高考不僅是中國年輕人學業生涯的一道關口,更是影響國家人才結構、社會流動性、家庭教育模式,乃至國際教育觀念的重要因素。透過個人故事與宏觀數據的結合,作者們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提供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窗口。
這本書的出版,正值中美關係與國際教育交流的敏感時刻。高考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制度之一,其背後的理念、運作機制與社會效果,對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與價值觀,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示。對教育、社會政策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感興趣的讀者,或將在書中找到新的啟發與思考。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新書《最高考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