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民族音樂界痛失巨擘 華人社區緬懷指揮家郭天生

在波士頓的華人音樂舞台上,有一位身影多年來深深烙印在觀眾與樂手的心中——他總是筆直地站在指揮台上,手握指揮棒,神情專注而堅定,用每一次揮動帶領樂隊進入音樂的靈魂深處。他就是波士頓華人音樂家協會(BCMA)音樂總監、指揮家郭天生。近日,郭天生先生不幸離世的消息傳來,令波士頓華人社區陷入深切哀痛。

郭天生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一級指揮,曾任河北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首席指揮,並兼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客席教授等職務。他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師從多位著名音樂家,無論在笛子演奏、作曲還是指揮領域,都有深厚造詣。其職業生涯中,他致力於推廣民族音樂,創作與指揮了數十部重要音樂作品,為中西音樂交流和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2012年起,郭天生正式擔任波士頓華人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多年來,他為音協執棒了無數場演出,包括重量級的《泱泱國風——紅樓夢全版主題歌曲音樂會》等,場場精雕細琢、全力以赴。他不僅在音樂藝術上嚴謹細緻,更以無私奉獻感動了整個社區——多年來,他擔任「義工」指揮,不計報酬,只為將最好的音樂帶給觀眾與下一代。

注重培養青少年民樂人才
在青少年樂團的排練中,郭天生將全部熱情傾注給孩子們,既是嚴格的導師,也是慈愛的長輩。他長時間站立在指揮台上,連續四、五小時精神高度集中,耐心打磨每個細節,從不言累。郭天生深知,在海外生活的華裔青少年若能從小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不僅能提升音樂素養,更能延續和弘揚中華文化。

蒼珍女士的女兒、揚琴手蔡格桑梅朵(Grace Cai)便是其中的受益者。自2018年加入波士頓華人音協青少年樂團以來,她一直坐在樂團的第一排,經常得到郭天生的近距離指導。排練中,郭指揮會耐心糾正每一個音符的節奏與力度,並講述曲目背後的文化背景,讓孩子們不僅學會演奏,更理解音樂的精神與內涵。蒼珍回憶,接送女兒參加排練時,車上的短暫談話中,郭指揮常與他們分享音樂故事與人生感悟,這些溫暖的片段讓家長們感受到他對每位小音樂人的用心與關懷。

在他的帶領下,青少年樂團參與了《阿詩瑪》民族音樂會、《梁祝》專場等多場演出。這些舞台經歷,不僅磨煉了孩子們的技藝,也培養了他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與自豪感。記得《阿詩瑪》演出當天,一天兩場,其間休息極短,郭指揮始終站在台上,全神貫注。換場時,女兒郭旭悄悄為他揉腿,以緩解連續工作的疲憊,這一幕令在場的團員與家長動容。

華人音樂界的重大損失
「沒想到去年十月的室內音樂會,竟是我與郭指揮的最後一次見面。旋律停了,餘音卻在心底流淌;指揮棒放下了,仍在天際輕輕揮舞。」音協合唱團團員吳皓醫生發自內心的感言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郭天生的離去,不僅是波士頓華人音樂界的重大損失,更是所有愛樂人心中難以彌合的痛。他淡泊名利、熱愛藝術、桃李滿門的形象,將長久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儘管舞台上再也看不到他意氣風發的身影,但那份對音樂的執著、對後輩的無私關懷,將化作不朽的樂章,在波士頓華人音樂界永遠迴響。

「願天堂有他鐘愛的樂隊與熟悉的旋律。那根指揮棒,仿佛依舊在空中劃出優雅的弧線,帶領人們走進一首永不落幕的樂章。

即便燈光漸暗、舞台謝幕,他留給波士頓的樂聲與精神,仍會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反覆奏響,」蒼珍女士在一篇專欄文章中申請地寫道。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郭天生在音樂會中。 檔案圖片

(左起)郭天生同吳皓醫生合影。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