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清真食品出口勢頭強勁。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對主要伊斯蘭市場的餐飲出口額6年間激增近3倍,從2018年920萬美元(約7225萬港元)躍升至2024年2760萬美元(約2.17億港元)。香港食品科技協會透露,每年有15至20間本地食品企業向該會諮詢清真認證相關事宜,短至1年的投資回報周期更是推動這股熱潮持續升溫。政府亦加大支持力度,計劃明年起組織本地廠商參與國際展會,進一步探索伊斯蘭食品市場。
投資回報周期短 最短半年能回本
香港食品科技協會創會會長袁仲安指出,近幾年業界對清真認證需求明顯增加,每年約有15至20間本地食品廠商查詢認證詳情,最終每年約3至5間會完成全部流程,積極進軍伊斯蘭市場。
港企之所以爭食清真市場大餅,幸福元氣創辦人何浩德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全球清真食品需求已佔食品市場兩成,發展潛力驚人。研究機構Research Nester最新數據顯示,這個市場預計2025年達2.86萬億美元,到2037年將大幅增至9.67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0.5%。
另外,這個龐大市場仍有大量空白等待填補。袁仲安指清真食品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擴展,除了傳統的中東市場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越南等地的需求亦持續上升,中國西北地區也成為潛力市場。他說:「現時香港企業的客戶群相當多元,由餐廳、醫院到酒店甚至監獄都有需求。」冠珍醬園董事陳天佑舉例稱,有菲律賓航空公司主動查詢清真認證中式醬料,擬用於機上餐飲,並說:「菲律賓雖以天主教為主,但航空業仍需滿足穆斯林乘客需求。」目前冠珍已向對方提交相關認證文件。這個案例印證了清真食品市場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
在經濟效益方面,清真食品項目表現亮眼。何浩德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幸福元氣的清真食品項目在半年至1年內就能回本。
袁仲安指出,雖然企業在起步階段需要投入資源調整生產流程和申請認證,但大多數都能在1至2年內收回成本。他說:「不同國家的清真認證標準各有差異,就像駕照互認一樣,但正因如此,一旦取得某個市場的認證,就能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形成競爭優勢。」
港企開拓清真食品市場已摸索出一套「貼地」經驗。陳天佑分享,冠珍醬園生產米醋原本需使用米酒作為原料,但為符合「滴酒不沾」的清真標準,最終找到馬來西亞合作夥伴,透過調整原料並由當地專員全程監控生產流程,成功取得認證。
何浩德以幸福元氣核心產品為例,為符合清真要求,將傳統以豬肉火腿製作的XO醬,改以蝦籽為主要原料,並採用低溫烘焙工藝,開發出符合標準又具有風味的新配方,成功開拓新市場。何浩德指出,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善於針對不同目標市場選擇合適的認證體系,憑藉對多元飲食文化的理解,能夠精準掌握清真食品的工藝與風味平衡,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政府擬組織廠商參與國際展會
在技術優勢方面,袁仲安表示,本地食品企業已廣泛採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科技。他又稱:「尤其是大數據分析技術,不僅能優化庫存管理,更能確保供應鏈穩定運作,這對食品95%依賴進口的香港至關重要。」並強調這項技術優勢讓港企在清真食品市場更具競爭力。
政府支持方面,當局明確表示將於2025至26年度,透過貿發局組織本地清真食品製造商參與美食商貿博覽,並設立專門展館,協助業界開拓伊斯蘭市場商機。袁仲安稱,香港清真食品在東南亞及中東市場已建立良好口碑,馬來西亞對港產食品認可度甚高,認為其品質屬全球中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