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社論|借殼辦學反映需求 衍生問題尚待釐清

深圳補習社「摘星教育」在招聘廣告中,聲稱與香港私校崇正中學合辦DSE課程——後者提供所謂「正規學籍」、校園場地,前者則提供全科DSE課程教學、升學服務。由於這種合作模式相當罕見,連一些熟悉教育議題的議員亦覺得蹊蹺。假如摘星採取的是「借殼辦學」模式,那麼違規機會相當高,因為它根本不是香港註冊學校,也沒向教育局提交辦學申請。其實這宗新聞還存在不少須要釐清的問題,當局應利用今次機會,適當解說,也要持續向相關機構施壓,要求它們交代,以免家長學生受到誤導,利益受損。

戰績彪炳9成學生入「三大」

2014年成立、標榜教學團隊由港大、中大畢業生組成的摘星教育,並不是一些網絡言論所講的那麼神秘。近年來隨著DSE在內地的號召力不斷提升,許多中港兩地家長逐漸通過網上討論區,了解到這家機構的「威水史」。以今年為例,由摘星所培訓、申請大學聯招(JUPAS)的284名學生當中,成功考入香港「三大」的比例逾9成,入讀醫科、牙醫、計算金融等「神科」的,更是不乏其人。捌除一些爭議不談,這些彪炳戰績,自然成為摘星的底氣所在。

摘星是一家牟利的私人機構,將業務擴展至DSE發源地香港並不稀奇;而今次操作,多多少少反映這家補習社的負責人充份掌握最新情況,頗有生意頭腦。不久前,港府宣佈了人才受養人入讀資助專上課程的居港規定,在這個背景下,摘星和崇正推出合辦課程,標榜所謂「正規學籍」,利用崇正DSE「與考學校」的身份,恰好利用了人才家長急於安排子女來港升學的心態,乘機大賺一筆——只要看看課程學費連同「捐款」每年高達19萬,這個推論應當站得住腳。

摘星擬進軍香港的消息曝光後,大家自然關注可能產生何種效應。站在本地家長的立場,這可能意味著「內卷」外溢至香港,畢竟內地補習學校相對重視高強度的應試訓練,或會擠壓本地生的空間,本地學校也可能須要面對更大競爭和招生困難的問題。但這些都是後話。

或影響「留學香港」品牌

目前比較逼切的,在於摘星的操作是否合規的問題。假如摘星在崇正校舍進行教學工作,變相「借殼辦學」,那肯定是違規的,因為同一校舍不能交給其他機構辦學。另一個情況:如果合作模式是崇正辦學,但簽約聘用摘星的老師,這個情況則須要當局明確解畫。至於學籍問題,崇正屬考評局認可的DSE「與考學校」,理論上它的學生是「學校考生」,但在兩校合作的情況下,究竟是「學校考生」,抑或是「自修生」呢?這個問題也應當及早說明。

對上述衍生問題之澄清,不宜拖延太久。眾所周知,內地家長近年為了逃避所謂「內卷」,轉戰沒有內地高考那麼艱深、獲國際認可的DSE,結果形成龐大的市場需求,這是近年內地補習機構蜂擁開辦DSE課程的根本原因。站在香港的立場,DSE深受內地家長青睞,原則上不是壞事,但可能隨之發生的違規現象,不得不整治,必要時甚至應該尋求內地有關部門協助。否則,「留學香港」的品牌,乃至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