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聯邦政府大幅削減公共資金的背景下,紐約州的心理健康培訓資源也難以倖免。昨(31)日,亞美醫師協會(CAIPA)公共關係部副總裁黃雪莉表示,受聯邦經費不足等多因素影響,由多家機構聯合推廣的紐約市「心理健康急救課程」(Mental Health First Aid)將不再提供中文與韓文版本,目前僅保留英文與西班牙文授課。
這項免費的中文心理健康培訓課程分為成人版與青少年版,自2018年起在社區推廣,至今已成為移民社區獲取心理健康知識與資源的重要管道。
「心理醫師嚴重不足 心理講座被砍則雪上加霜」
黃雪莉表示,亞美醫師協會目前約有1,400名會員醫師,但專攻精神科與心理諮詢的心理醫生與社工僅約140人,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每五個人裡可能就有一人遇到。以紐約60萬華人來估算,可能有12萬人需要幫助,」她說。
「我們協會其實已經是全紐約擁有最多華人心理醫師的團體,但即便如此,目前要預約一位會說中文的心理醫生,平均仍需等待兩至三個月,」黃雪莉直言。
為彌補資源缺口,亞美醫師協會目前正與紐約市衛生局合作,推出一門三小時的免費社區心理健康與抗逆能力培訓課程。然而黃雪莉強調:「這三小時只是一般性課程;如果想要真正學習相關知識、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仍需參加原本八小時的完整版本。」
她表示:「會說中文的心理科醫生已經非常緊缺,如果連這種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急救講座也被砍,那真是雪上加霜。」
華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被霸凌不敢說」
「我們知道,華人孩子的自殺率這幾年一直在上升,而且成因非常複雜,問題從來不是單一的,」黃雪莉指出。
她表示,有些孩子外表看起來正常,實際情況卻令人心痛。「在心理健康急診室裡,我們見過十幾歲的小女孩長期穿著長袖,但一掀開袖子,手臂上都是自殘的傷疤,父母卻完全不知道。等到真的出事了,才開始著急。」
她指出,許多華人家長是第一代移民,有些孩子從小被送回中國撫養,學齡後才返美,在校園中往往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適應期。「他們有語言障礙,也在文化上格格不入。比如在學校不小心碰到別人卻沒道歉,就可能被美國同學認為沒禮貌。」
黃雪莉指出,很多家長過度關注學業成績,常說:「你上次考90,這次怎麼只有85?」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狀態與心理壓力。
她也強調,華人孩子因文化差異等因素,被霸凌的比例偏高。「只有大約四成亞裔學生會主動告訴父母自己被霸凌,」她說。「很多孩子怕被責備,怕被問為什麼和同學相處不好,乾脆選擇不說。」
此外,網路遊戲中的暴力內容也正在影響孩子的認知與行為。她指出,不少華人家庭缺乏親子陪伴,孩子長時間沉迷於血腥暴力遊戲,情況令人憂心。「一旦把這些行為帶入現實世界,後果真的難以想像。」
雖然疫情已過,但黃雪莉提醒,未來十年內,疫情期間居家的孩子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人需要群體聯結,孩子也不例外。疫情期間不上學、整天困在家裡,他們錯過了與老師和同學日常互動的機會,對心理和生理的傷害都很大。」
金兌錫:被削領域無法全部補足 須重新配置資源
針對心理健康資源遭削減的問題,紐約州眾議員金兌錫對本報表示,今年來自聯邦政府的削減金額可能達20億美元,未來幾年總額預計更高,將影響心理健康、醫療、教育與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他指出,州議會已多次就此展開討論。在州無法全面填補預算缺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重新評估資金分配,也需要籌措新資源,將更多財政優先順序放在那些攸關生死的服務上。」
金兌錫表示,心理健康是社區安全的根本,也是他政策上的優先項目之一。若不及早介入,許多人在壓力下可能出現過激反應。「我們看到不少極端案例,例如丈夫或男朋友對伴侶施暴。這些事件中,若當事人早知道可以求助,很多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他也指出,亞裔社區至今仍存在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現象,因此持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同時他強調,亞美醫師協會、王嘉廉社區醫療中心等機構也應有能力提供明確且可及的資源。「當有人出現心理問題時,社區應有即時、可靠的協助管道。」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目前,紐約市衛生局推出一項為時三小時的免費社區心理健康與抗逆能力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