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盤算 美法中東政策裂痕擴大

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將在9月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一決定立即引發美國與以色列的強烈反彈。法國的選擇是內外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既包含國內族群矛盾的現實考量,也體現其爭奪歐洲外交主導權、推動「戰略自主」的深層意圖,背後更折射出歐美在中東政策上日益加劇的裂痕。

從法國的角度來看,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猶太人和回教徒群體,以巴衝突持續激化,國內多次爆發示威活動,已對法國社會穩定構成潛在壓力,馬克龍此舉既是對國內民意的回應,亦因明確立場有助於緩解族群對立。

不僅如此,在歐洲層面,隨著支持 「兩國方案」 逐漸成為歐盟內部主流聲音,馬克龍此舉也是在支持率低迷背景下塑造「外交強人 形象的策略。馬克龍上任以來一直試圖推行歐洲自主戰略。這種「戰略自主」訴求不僅體現在外交層面,同時亦是對國際秩序話語權的爭奪,法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承認將增強巴勒斯坦在國際機構中的合法性,進而衝擊美國對中東事務的壟斷。此外,亦希望通過此舉,在歐盟內部推動形成統一立場,以擺脫長期以來,歐洲在中東問題上的被動角色,彰顯其對歐洲議程的主導權。

作為首個將承認巴勒斯坦國的G7國家,法國的承認雖象徵意義多個實質意義,但卻可能成為撬動中東格局的支點。因而引發美國與以色列的強烈批評。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譴責法國:「將推遲和平進程。」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批評,馬克龍的表態「沒有分量」。這並非美法首次就以巴問題產生矛盾。今年以來,法國積極推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兩國方案」,原訂6月與沙特共同主辦一場會議商討此事,但後來因以伊衝突而延宕。當時,美國的外交電報即表態反對任何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舉動,呼籲各國不要參加法國的會議,否則可能被美方視為「反以色列」、違背美國的外交政策利益。

美國對以色列的長期支持,源於雙方在戰略安全、情報合作及地區影響力等方面的深度綁定。以色列作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對維護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具有關鍵作用,同時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也使得對以政策具有較高的連續性。因此,美國反對法國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本質上是維護其傳統中東戰略布局的體現。

法國的舉動使得其他歐洲國家在追隨法國還是保持與美國協調之間面臨選擇,這一爭議短期內恐難平息。目前,歐盟內部已有12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德國儘管明確表示 「短期內無承認計劃」但並未徹底說「不」,英國首相斯施紀賢就面臨工黨內部要求跟進的壓力……未來,歐洲國家能否在法國推動下形成統一立場,美國是否調整其對以政策,將決定「兩國方案」能否從紙面設想走向現實。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