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最具潛力的10家新創企業結束三個月在矽谷的培訓,在踏上回台旅程前,他們在矽谷展示成果、分享經驗。
7月24日下午,台灣經濟部技術司國際部在門羅公園市舉辦10家新創新聞媒體見面會。這10支團隊在經濟部技術司「科專事業化生態系推動計畫」(Tree)項目中脫穎而出,被輸送至史丹福大學工學院和加大柏克萊分校的新創加速器進行3個月的密集訓練,在產品定位、運營、融資、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收穫碩果。10支團隊介紹了如何打開美國市場、與國際投資人交流、打造全球化的產品與商業模式。
在史丹福大學接受培訓的有5家新創。慧譜科技是一家開發快速抗藥性細菌監測系統的公司,赫侖公司生產AI驅動機器人核心軟體,立博光電的領域是超穎光學和透明Micro LED展示,繁晶科技公司生產5G/6G開放式基地台與衛星通訊基頻晶片,奎景運算公司研發低代碼或無代碼AI開發工具。還有5家新創在加大柏克萊的加速器受訓,其中有台灣唯一一家獲得芯片巨頭英偉大投資的新創企業「宇見智能」,它專注數位孿生3D廠房建置,提供機器人AI、工業AI的訓練。「器官纖維化」公司是短鏈核酸藥物及製程技術開發平台,醫守科技公司將臨床深度推論引擎應用於用藥和診斷錯誤、治療推薦,介觀生醫公司提供用於高組織深度成像的大角度光域掃描系統,「覓食顧問」是台灣最大的B2B食材媒合採購平台。
「器官纖維化」的共同創辦人劉紹祥表示,受訓期間開闊了國際視野,清楚地獲知美國藥企融資的階段和標的,對台灣藥企走向國際市場具有啟發和指導價值。
當晚主辦方舉行了台灣新創矽谷「Demo Day」, 10家公司分享如何從台灣起飛,躍上國際舞台。他們與上百位矽谷的新創生態圈產業專家、投資人現場交流,探討合作商機,鏈結矽谷創新能量,擴大臺灣科技發展力。
活動還舉辦了一場AI論壇,來自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加大和矽谷科技界的專家,共同探討AI從合成生物學到邊沿智能,再到全球創新版圖的重塑,展望下一場科技大遷移。
本報記者王蔚矽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