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

嚴勵行

  最近下載了一款手機遊戲,模擬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玩家可以選擇不同的背景、性別、家庭環境,並在每個人生階段做出選擇。遊戲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角色死亡時,系統會根據「快樂值」和「業力值」評分。我發現做正確的事,比如幫助他人、誠實待人,容易累積高業力分數,但快樂值卻很難提升。這讓我思考:人生究竟是該追求行善,還是該追求快樂?

  遊戲中許多正確的選擇往往伴隨著犧牲。例如選擇當醫生救人能提高業力,但可能因工作繁忙而降低快樂值;反之,若只顧享樂、不理他人,快樂值或許短暫飆升,但業力卻會暴跌。這似乎反映現實:道德行為常需克制欲望,而追求快樂則可能忽視責任。

  哲學認為道德是義務,快樂只是副產品;功利主義則主張最大幸福是最高善。然而,遊戲設計或許忽略了一點:真正的快樂與善行未必對立。心理學指出助人的行為能帶來長久的滿足感,這種「利他快樂」比短暫享樂更深刻。遊戲中若只把「行善」設計為犧牲,反而簡化了現實的複雜性:許多人在公益中找到意義,在愛與被愛中感受幸福。

  這款遊戲的設計算是現實的縮影。社會常將道德與快樂對立,比如「好人吃虧」、「壞人逍遙」的說法。但人生並非遊戲,沒有絕對的評分標準。真正的智慧,或許是找到兩者的平衡,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不忘照顧自己的心。

  基督講「愛人如己」,心理學談「助人為快樂之本」,二者都指向同一真理:純粹的自私快樂如沙上建房,而良善的生活需要努力,但能築起堅實的幸福。

\u2003\u2003下次當遊戲問我「要快樂還是要業力」,我的答案可能是:願我的選擇,既能幫助他人,也能滋養自己。畢竟人生不是一場分數競賽,而是學習如何好好活的旅程。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