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及可持續發展是普世價值,近年教育界討論應否將之納入中小學課程。有研究指,本港有逾70%中學的學校發展計劃未提及相關理念,推行上亦遇困難。業界稱,現時有個別學校落力推動及取得佳績,但整體未見熱烈響應,除因欠缺宣傳,最大痛點在ESG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往往跨越學科,難找專人設計專門課程,加上不少學校仍視成績及收生為首要項目,致發展停滯。有中學校長嘗試將相關概念融入學科,透過考試鼓勵學生學習,學者則建議當局調整教育政策、加強教師培訓,迎接教育新潮流。

ESG是近年衡量上市公司及企業表現的指標,有小學及中學校長亦指,宜向學生推廣ESG及可持續發展理念,但發現要融入課程教學並不容易。另有教育界人士指,現時中小學的價值觀教育中,可持續發展教育屬重要元素,涵蓋節能減廢、善用資源及企業社會責任,各學校可按當局定下的框架,有序推行。
公共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早前曾進行有關本港中學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研究,分析全港482所中學於網站上公開的學校發展計劃,發現當中73%的中學未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發展計劃。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姚俊業表示,香港在把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政策和教師培訓上,落後於東京、首爾及阿姆斯特丹等國際城市,欠缺正式而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
仍視成績收生為首要項目
姚亦提到,本港在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時面對5大障礙,包括教育政策不足、與固有觀念抗衡、教師培訓不足、缺乏資源,以及持份者協作不足。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潘學智亦指,ESG理念與聯合國倡議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脗合,如保育生態、減少不平等及建立健全制度等,均對人類未來發展帶來裨益,若學童能從小學習,有助拓闊思維和視野。不過,他提到,現時學校推動ESG課程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多以短期活動或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課程為主,感興趣及參與者有限,而本港採學科教育,各科獨立,難找到跨學科的ESG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專門課程。

有不願具名的中學校長亦指,現時推行ESG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最大痛點,是市面上缺乏合適教材,出版社亦難以為教師編寫跨學科課程。他舉例,極端天氣觸發世紀黑雨,涉及風、雨、溫室效應等物理現象,亦牽涉地理、公共設施配套和政府管治等議題,跨越物理、地理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等科目。他不諱言,要出動相關學科主任或資深教師,才有能力整合不同知識領域,編寫專門的跨學科教材。
該校長續指,現時教務繁忙,加上推行相關教育並非強制性,學校可按自身的校本方針制訂策略,若個別校長對相關理念極感興趣,便會納入學校發展綱領,並帶動全校推行,但多數學校仍以提升學生公開試成績及招生為頭等大事,未見踴躍推動。

有學校推「無紙化」建生態園
豐盛社企學會創新策略總監謝思熹亦指,本港有個別學校積極投入推動ESG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當中不乏成功個案,如有學校推行「無紙化」、設立生態園、飼養動物,甚至建造水母養殖池,讓學生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他亦指,教育局近年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提供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生活事件」教案,但整體推廣仍嫌不足,「學校之間各有各做」,憂影響成效。
謝建議,當局可加強宣傳成功案例,讓學界了解可ESG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可行性,從而減少疑慮。他指,各校應按自身條件、師資及學生需要,制訂合適方案,「不要刻意模仿及抄襲別人,因為根本學不來。」
要將ESG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學科,教育工作者工會創會主席、現職中學校長黃建豪認為,要在課程設計上花心思。他以其所屬學校為例,該校將於下學年設立中藥園,讓學生學習種植中草藥,活學中草藥的成長和藥性,並輔以實驗室配合,透過顯微鏡認識草藥的細胞、組織及內含物等特徵。由於課程橫跨生物、化學、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及科技與生活等學科,參與的學生需參加考試考核,希望學生於預備考試中吸收知識。
鼓勵學生走出課室接觸自然
姚俊業則建議,當局改善教育政策,如制訂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並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概念,優先納入「價值觀教育」、「中學教育的7個學習宗旨」和「國家安全教育」的教育框架。他強調教師培訓的重要性,建議將氣候變化納入職前及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課程,為教師「補強」相關知識。
學習環境方面,姚鼓勵學校安排學生走出課室,到郊外接觸自然生態。他亦建議,當局可於小學「人文科」中的「環境與生活」、「社會和公民」及「世界與我」等主題中融入ESG元素。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創會主席葉榮鏗亦指,ESG三大範疇中,「管治」涉及企業及機構的管治,理念較艱深複雜,較適合於高中階段推行。今年初,該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合辦「可持續研究青年行動計劃」,讓高中學生選擇感興趣的ESG議題進行研究,並學習研究方法。
身兼中大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助理所長的潘學智亦參與該計劃,他稱,希望學生接受培訓後,可以客觀審核ESG表現,增加相關知識。他強調,ESG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有助推動綠色未來,若能從中小學階段融入課程,不僅可滿足學生對知識的追求,更可將理念延續到社區,推動全民參與環保、公益與良好管治,共建可持續的家園。
採購環保物料入手 實踐ESG綠色管理
除了將ESG概念融入教學課程,教育界建議,可從制訂學校綠色管理或採購政策入手,助全校實踐ESG。有建築業界人士指出,面對收生不足及經濟不景,即使資源較充裕的國際學校,在採用環保物料上亦趨向審慎,恐成為從校園設施實踐ESG的障礙。
豐盛社企學會創新策略總監謝思熹指,中小學可從學校行政與管理上實踐ESG,如採用環境友善政策,加強學校綠色採購。他建議,學校安排個別教師專門處理ESG相關事宜,舉例曾有學校推動「無紙化」行政,全校師生共同實踐,數年間成功節省數萬張紙張。
近年市場亦有不少使用循環再生物料、通過化學排放標準的建築材料面世。建築材料供應商集寶建業創辦人黃志明指,數年前曾舉辦展覽向學界推廣ESG及環保物料,但反應一般;國際學校及直資學校較抱開放態度,願意採用價格較貴的環保物料,惟在收生下滑的情況下,校方採購上亦趨保守。
黃指,「從校政入手推動ESG」的理論可行,但現實挑戰不少。他引述一位校長指出,近年政府財赤,學校資源有限,難投放額外資金推動相關措施。另有校長有意推行,但因認知不多,校內無人手兼顧,需聘請專人諮詢及訂立執行方案,最終因資源有限暫緩計劃。
政府提供40「生活事件」教案 教育界盼多宣傳普及
有智庫指,教育局、環境及生態局已有制訂ESG的教學資源,供教師選用。教育界期望當局多作宣傳推廣,加強普及。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姚俊業指出,教育局已針對「價值觀教育」,提供近40項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生活事件」教案,涵蓋4個學習階段,適用於中小學教學。課題圍繞實踐環保生活、關注氣候變化、走「塑」絕「膠」,以及惜物減廢等日常生活議題。
他續稱,環境及生態局近年亦推出「綠線通—環境教育支援服務計劃」,提供一站式專線支援服務,協助教師籌辦環境教育活動,加強推廣環保及碳中和知識。他稱,學校可透過綠線通,查詢及免費配對合適的環境教育講座、實地考察、工作坊、導賞和環保劇場,內容涵蓋碳中和、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育、廚餘處理及減廢回收。
有教師認為,上述教案及支援服務能幫助教師,但指業界普遍欠缺認知,希望當局增加宣傳,讓更多教師可以按需要取用,不致浪費資源。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