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爭議百年未決 泰柬衝突「老調重彈」

泰國和柬埔寨爆發自2011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泰軍出動F-16戰機轟炸柬埔寨目標,柬軍則被指用遠程武器襲擊泰國平民。論規模,這一輪衝突並沒有俄烏、中東戰事那麼矚目,但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地區危機,以致驚動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怎樣勸和促談、終止戰鬥,是未來數天的迫切任務。

西方國家曾於亞洲進行殖民活動,後來雖然撤走,卻遺下不少禍患。泰柬邊境衝突可追溯至1907年法屬高棉 (今柬埔寨)時期繪製的地圖,當時法國人將千年古寺柏威夏寺劃入柬埔寨境內,泰國則認定地圖不准確。雖然海牙國際法院1962年裁定寺廟屬柬埔寨,但並未終結領土爭議,2008年柬埔寨將柏威夏寺申報為世界遺產,更觸發泰國強烈反彈。此後兩軍在延綿800多公里的邊境地帶多次交火。從上述歷史脈絡看,今輪衝突,就其性質而言,只不過是最新的一次而已。

一牽涉到民族主義或國仇家恨,事情往往變得高度敏感,只要主事官員立場不堅、稍為退縮,就難逃輿論譴責,這是泰國總理佩通坦被揭在與柬埔寨參議院主席洪森的電話會議中示弱後,引發軒然大波並遭停職的原因。

可以料想,儘管兩國領導層未必有無限升級邊境衝突的意願,但也不太可能讓步過多,畢竟這必然意味著丟臉,代價太大了。正因不能丟臉,泰國才召回駐柬埔寨大使,關閉兩國邊境口岸,柬埔寨則決定將與泰國的外交關係降至最低級別,召回駐曼谷的所有使館工作人員。很大概率未來數天衝突可能還會升級。

儘管如此,外交斡旋還是有必要的,總不能坐視衝突越演越烈。美國、英國、俄羅斯、甚至「始作俑者」法國都要求雙方停火,但這些西方國家,有的因殖民主義原罪而喪失斡旋的正當性,有的因向泰柬實施關稅打擊而喪失當地人民的好感,有的則正在攻打烏克蘭而顯得其身不正。在主要國家當中,兼具勸和促談正當性和現實利益的,恐怕只有中國、東盟這些政權。泰國和柬埔寨均是東盟成員國,而東盟又位處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沿線,故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非常明顯。東盟是冒起中的新興國家集團,團結一致持續發展是絕大多數成員國的共識。倘若泰柬衝突升級甚至失控,最可預視的後果是難民湧現,對越南、老撾、馬來西亞等國製造麻煩。

至於中國,早於特朗普1.0時代,已學會通過加強與東盟的聯繫去分散風險;特朗普2.0時代,逆全球化巨潮更為迅猛,中國必有進一步穩住泰柬這兩個東盟主要貿易夥伴的需求,須知道兩國一旦陷入戰亂當中,意味美國會得到一個介入的機會,這絕不可能是北京希望見到的。

理性地看,外界不應對中國有不切實際的期盼,因為兩國邊境矛盾根本不是中國造成的,昔日的西方殖民主義者才是元兇。但中國可為即將進入高峰階段的衝突發揮緩衝作用,推動泰柬止戰,這是沒有疑問的。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