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裡,有人為昂貴的有機沙拉買單,有人為打折的臨期食品排隊——紐約正在催生一場社會主義實驗。
紐約市長候選人曼達尼在初選中擊敗政壇老將科莫後,提出了一項震動零售業的政見,他想在紐約五大行政區各設立一家政府所有並運營的超市,以低價向食品不安全人群提供基本商品。支持者稱之為「對抗資本壟斷的利劍」,反對者則斥其為「蘇聯式災難的預演」。這場爭論背後,不僅是商業模式可行性之爭,更是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
曼達尼的構想被批評者貼上「前所未有」的標籤,但歷史與現實提供了更複雜的圖景。美國本土早有政府主導的零售模式:國防部的軍需品商店(commissaries)數十年來為軍人提供補貼商品;堪薩斯州聖保羅等農村地區的市政府所有商店持續服務偏遠社區;亞特蘭大今年將開設兩家市政超市,目標直指私營企業不願進駐的「食品荒漠」。這些企業在成本控制上的核心邏輯是,政府超市無需支付租金或地產稅,以批發價採購並集中配送,理論上可降低售價20%-30%。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社區食品中心」、新加坡的平價超市(FairPrice)均證明了公共資本能在保障基礎供應同時,避免市場壟斷。然而失敗的陰影同樣存在。佛羅里達州鮑德溫的政府商店因管理不善關閉;芝加哥放棄市屬商店計劃轉向支持公共市場;威斯康辛州一家市政超市開業僅三年便因虧損停運。
撇開商業模式,紐約目前爭議的根源在於觸目驚心的不平等。30%市民面臨食品不安全,而曼哈頓精英俱樂部「Eman」的會員資格需20萬美元入門費外加1.5萬年年費,排隊等候還要五年起!連鎖超市一般集中在高收入社區,低收入群體住的地方則依賴便利店,很少出售新鮮蔬果肉類。
如果政府超市定價過高,無法惠及窮人;定價過低,又可能擠垮小店。而那些不起眼的小店,恰恰是移民階層向上流動的傳統階梯(紐約D‘Agostino超市、科恩眼鏡均從推車小販起步)。
除政府超市外,曼達尼還主張凍結租金、30美元最低時薪、徵收富人稅。特朗普向右的猛烈擺動,正催生對等的左翼回擺。曼達尼與加州州長紐森,共同構成了自由派矯枉過正的新前線。
政府超市的成敗關鍵不在意識形態,而在制度設計。紐約市立大學教授科恩建議「市政所有+非營利運營」模式,類似出租攤位給農民的公共市場。獨立雜貨商聯盟主張強化反壟斷執法,而非政府直接下場。例如限制巨頭收購社區超市,或拆分控制批發管道的食品集團。紐約還可借鑒唐人街多功能市場經驗——日間菜場、夜間夜市的分時共用,或利用學校操場、停車場設立臨時集市。
曼達尼的挑戰,折射出後工業城市的宿命,資本用精品超市裝點富豪街區,卻任窮人社區沉淪為「食品荒漠」。政府超市在細節上或許粗糙,但它撕開了新自由主義「市場萬能」的偽裝。這場實驗的價值不在貨架上的廉價商品,而在於提出了那個已經被迴避太久的問題:當一座城市光鮮的GDP背後,卻有著上百萬人為三餐掙扎,所謂繁榮究竟是誰的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