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現「老頑童」一面 照顧患病妻子每日「扮鬼臉」 回應年少花心時:賀爾蒙爆標啫!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去年推出自傳,今年正式推出中文版《顯微鏡下看穹蒼:袁國勇自述》,提到不少不為人知的細節。袁國勇今早(7月24日)接受商台訪問時,談到個人從醫經歷及與妻子點滴。他罕有地展現「老頑童」的一面,難忘當年妻子患病期間,每日扮鬼臉哄對方的經歷。

袁國勇談認識妻子 竟是一場「陰謀」?

袁國勇指,兩三年前參加好友羅啟銳導演的喪禮,覺得自己已年屆65、66歲,「可能我都時間差不多,隨住年紀大,就算未過身,記憶都會慢慢消退」,所以希望留下記憶,亦想借個人經驗心得,幫到下一代醫生和科學家。

袁國勇在節目上,親身示範「扮鬼臉」。(《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供)
袁國勇在節目上,親身示範「扮鬼臉」。(《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供)

 

袁國勇在節目上,親身示範「扮鬼臉」。(《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供)
袁國勇在節目上,親身示範「扮鬼臉」。(《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供)

 

袁國勇。(《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供)
袁國勇。(《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供)

 

 

 

袁國勇談困難時期 幸得朋友出手相助及關懷

談到相伴四十載的妻子,袁國勇指1985年當外科醫生時,曾有幾天連續發惡夢,與一位精神科醫生朋友商量,自己是否需要治療,「佢聽完我講經歷,佢話『袁國勇你每日生活見得太多血喇,你應該諗多啲開心嘢,諗下結婚啦!』」於是和幾位醫生朋友介紹了一位深切治療部女護士給他,亦即其後來的太太。他笑言:「諗返可能都係一場陰謀!」

兩人相識結緣後,袁國勇經初步了解決定追求對方,他坦言都有主動策劃不少事:「追佢之前都做好多功課,好似福爾摩斯咁,『fact check』晒。」被問到對方有沒有同樣調查過自己,袁國勇笑言:「冇問過,唔敢問!」

袁國勇妻子約20年前曾經患癌,經治療後好轉,袁國勇坦言當時亦會驚訝及束手無策,「當時大家四十幾歲,沒想到突然會發生。其實人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只是早了一些出現,但都要一齊面對。」亦慶幸當時有好友陳健生醫生的幫助,兩人識於微時,是舊同學。他形容在困難時期,朋友的關懷很重要。

袁國勇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政府專家顧問,經常調查及向傳媒解釋病毒傳播方式,曝光率甚高。資料圖片
袁國勇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政府專家顧問,經常調查及向傳媒解釋病毒傳播方式,曝光率甚高。資料圖片

 

節目現場扮鬼臉 袁國勇化身「老頑童」

公眾印象的袁國勇正經八百,在鏡頭面前解釋複雜科學問題,但一談起妻子,他隨即表現搞怪一面,當時太太病重時,為了哄妻子,他每日回家時刻意不用鎖匙開門,按門鐘要妻子開門,因為想妻子從防盜鏡中看到他,他當時會扮鬼臉「嚇一嚇」妻子,笑言:「面部有好多肌肉,可以做到好多唔同樣出嚟!」他亦在節目中即場示範扮鬼臉。

對妻子如此深情,可是袁國勇在自傳中也提及,年少時期也曾經「花心」,「兩三日就鍾意一個女仔」,實習時期又同許多護士拍過拖。袁國勇笑言:「當時十六、七歲,賀爾蒙爆標就好多幻想嘅,所以兩三日鍾意一個,之後又鍾意第二個,賀爾蒙作用嚟啫!」他指年紀漸長,自然會變得成熟,重視妻子多於一切,自言:「我都係一個好專一嘅人。」

他形容太太與陳健生醫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最需要多謝的兩個人,一個是一生伴侶,一個是最好的朋友,「只有佢哋先夠膽對我直斥其非,鬧我開車開得太快。」

袁國勇談到公立醫院醫生無法更深入了解病人,直言十分可惜,是現實使然。資料圖片
袁國勇談到公立醫院醫生無法更深入了解病人,直言十分可惜,是現實使然。資料圖片

 

被指不懂人情世故 袁:每個人都有自己角色

從醫四十多年,由臨床前線工作到著名科學家,袁國勇在自傳中亦提及是受作為中醫的爺爺啟發,當時親眼見到他救活一位被西醫判定為沒有救的病人,感到很神奇。他在節目中進一步闡述沒有當中醫的原因,一方面「我自己試過幫自己針炙,可惜都學藝不精」,另一方面當時爺爺也建議他讀西醫,「佢話中醫理論有好多嘢自己都搞唔明」,再加上香港當時欠缺中醫系統培訓。

每年公開試尖子狀元,大部分都想讀醫,袁國勇則提醒後輩,最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的天份和興趣,也同時要努力,向相應的範疇進發,舉例指「如果你發現平時綁條鞋帶、打條呔都歪歪斜斜,咁就一定唔適合做外科醫生」。

香港醫生不足問題人所皆知,公立醫院醫生工作量大,有時候見病人甚至全程只對着電腦輸入資料,連看都未必有機會看病人。袁國勇坦言:「呢個係好可惜,醫生唔應該係咁樣,醫學院都唔會咁教。」不過他坦言這是制度和時間問題,3個小時要看幾十位病人,每名病人可能只得一兩分鐘見面時間,現實不容許醫生多些關心病人。

他又指,確實社會上不少人會質疑他過於心直口快、不懂人情世故,但認為公民社會上,每個人都有不同角色,科學、醫學上的事實,作為科學家應該直接說出來,讓大家知道真相,令市民健康得到保護。至於其他事物如社會反應等,其他人會提出不同意見,「平衡返你個想法」,所以在聆聽意見之餘,也不應該因為外在壓力而影響自己的角色,這是他作為科學家的初心。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