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不能放棄公共媒體|社評摘要

《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在私人企業無法或不願提供某些重要服務時,政府往往會介入。正因如此,美國建國者設立了郵政系統,因為他們認為沒有人願意把信件送到全國各地。在不少美國鄉郊社區,若非有公共資助,連一間圖書館都不會存在。警察部門、軍隊、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及公共教育,皆屬同一原理。

公共媒體也是其中之一,例如 PBS(公共電視)、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及其各地分台。隨着全國多地的報社與電視台陸續倒閉,公共廣播電台與電視台往往是偏遠地區僅餘的本地新聞來源。在風災與水災時,電力中斷,收音機往往成為唯一資訊渠道。今年肯塔基州水災後,一位住在 Hazard 市的聽眾在斷電又失去手機訊號的情況下,寫信感謝當地公共電台是她的「生命線」。最理想的公共媒體,本質上是典型的公共服務──能為大眾帶來極大益處,而私營市場往往無法提供。

但不幸的是,總統特朗普與國會內的共和黨人已通過法案,削減公共媒體資源。白宮透過一項名為「撤銷撥款(rescission)」的程序,要求國會收回原先撥給「公共廣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的十一億元資金(為期兩年)。眾議院與參議院本周已批准這項削減。

全國數以百計的城市與城鎮──尤其是那些遠離大都會地區的──都將受此影響。有研究指出,近兩成 NPR 會員電台恐將因失去聯邦資助而關閉。中西部、南部與西部的聽眾受影響最深,將更難接觸本地資訊。《紐約時報》播客《The Daily》早前曾報導阿拉斯加 Petersburg 市的一個 NPR 電台,它與當地一間信義宗教會營運的電台,是當地居民唯二穩定可收聽的頻道。該台有三成資金來自聯邦,一旦失去補助,勢必大幅裁員,甚至關閉。

這項刪減將加速美國新聞生態的衰落。根據本月一份研究,自2002年起,美國本地記者人數已減少四分之三,全國三分之一的郡根本沒有一名全職本地記者。美國在公共媒體的每人平均支出,遠低於其他富裕國家,但即使是這有限的撥款,也令公共廣播成為堅韌的新聞支柱。如今棄之,等同進一步削弱美國公民社會的根基。

共和黨人批評公共媒體帶有自由派立場與偏見,此說未必全錯,他們也有權要求 NPR 與 PBS 更好地反映納稅人的多元意見。不過,正是 NPR 名稱中的「全國性」,令保守派不滿。但事實上,NPR 的總預算中,直接來自聯邦的只佔約2%。若國會撤資,NPR 反而更容易動員其忠實聽眾籌款自救。

問題在於,這場預算斬殺,實際傷害的是很多與政治立場無關的公共服務。一些電台轉播市議會會議──這既不自由派也不保守派。PBS 節目如《芝麻街》,教孩子認字與數數,更與政治全無關係。各地分台專注地方與州事務,並不受全國左右之分所局限──他們才是這次削資案下最先受害的一群。正因如此,一些保守派共和黨人亦對法案後果表示關注,例如南達科他州參議員 Mike Rounds。(讀者可透過 NPR 或 PBS 的官網向當地電台捐款。)

回看另一端的意識形態運動──「撤資警隊」或「廢除移民執法局」──也犯過同樣錯誤:將政府機構的缺陷視為必須終結的理由,卻忽視它們所提供的關鍵服務。這種看法錯誤,削減公共媒體的共和黨人也是一樣。

公共媒體,與其他大型機構一樣,並不完美。但它提升了千萬美國人的生活,也強化了美國的整體利益,不應淪為政治極化的犧牲品。Hazard 與 Petersburg 的居民,以及全美無數社區,都不應因黨派怨氣而失去寶貴的公共服務。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