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太裔維權 從立法著手

美國亞太裔移民美國近兩百年,如同一頁近代移民的滄桑史。每逢五月亞裔傳統月,美國社會緬懷亞太裔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同時也警惕亞太裔社群所承受的歧視。儘管近年來亞太裔的權益日益受到重視,但這條維權之路依舊漫長而崎嶇。

過去美國曾經通過各種含有歧視性的法案或行政命令。1882年,美國國會曾通過《排華法案》,禁止所有華工入境,並禁止已在美華人成為公民;1917年,在瀰漫全社會的排亞情緒下,國會進一步通過《亞洲排斥法》,明文禁止亞洲勞工移民入境;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菲律賓移民限制法》,將每年允許移民美國的菲律賓人數限制在僅僅50人;1942年二次大戰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頒布第9066號行政命令,超過10萬名日裔美國人(多為美國公民)被強制遷移及關押於集中營,僅因其族裔身份。這些歧視雖然日後逐步廢除或平反,但其歷史傷痕是亞太裔心理陰影。

第一代亞太裔移民胼手胝足,以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奠定今日的基業,往往承受著歧視與不公。所幸的是,近年來美國亞太裔社群蓬勃發展,服務社會,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開枝散葉。在公職部分,2025年,共有22位亞裔或太平洋島民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中擔任要職;而全美亞太裔州議員黨團(NAPACSL)也匯聚了來自38個州的230位州議員,這意味著亞太裔在聯邦和州級議會中均約佔3%的比例,政治影響力正在逐步提升。儘管立場及看法各異,每逢各州出現歧視性的立法,就會有包括亞裔的民權團體出面登高一呼,也顯示透過體制內改善族裔的權益,是值得努力的途逕。

然而,在經濟領域,亞太裔在職場晉升的道路上依然面臨著難以逾越的文化和制度性障礙。根據美國亞太裔財政及金融高管協會(Ascend)2024年的統計數據,亞太裔在美國專業勞動力中佔據了13%的重要比例,但在《財富》1000強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中,亞太裔僅佔6%,這一顯著的落差與其在專業勞動力中的比例形成明顯對比,需要社會各界付出更多努力,消除職場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和制度性壁壘,才能真正實現多元化和包容性。

近期,一位在美國財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宣布退休之際,曾感慨地表示,儘管這個國家存在諸多值得批評之處,但他一生中最幸運的一天便是他的出生之日,因為他生於美國,經歷了豐富的人生,即便許多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他依然對未來抱持希望。這番話語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們不禁要問,不同族裔的美國人民都能有如此體認?或許當所有族裔都能共享這份歸屬感和希望時,「美國夢」才算真正得以實現。在這個夢想尚未完全降臨之前,值得所有族裔攜手同心,朝著共同的目標奮進。而推動立法維權,正是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未來的堅實第一步。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