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喜醫生》連續在麻州和康州公演

著名華人劇作家、導演張西女士的話劇《喜醫生》近日在麻州春田市和康州哈特福德市連續兩天公益演出,獲得兩地觀衆的熱烈反響和好評。自從2023年平安夜,《喜醫生》在紐黑文首演至今已完成六場巡演,場場精彩,北美楓香康州劇社已經把《喜醫生》演繹成了經典保留劇目。

張西導演介紹說,北美楓香文化中心是2015在康州成立的非營利機構,致力於美中文化交流,集中了大批工程師、教授、律師、醫生等各行各業的話劇愛好者,以舞台藝術形式講述華人在北美大地上生存奮鬥的故事。創立十年來,北美楓香在美國有20個劇社,在56個城市演出10部原創話劇,總計116場。

這兩場《喜醫生》話劇演出也是楓香文化中心的第115場與第116場話劇演出。主辦單位張恆醫師動情的說,《喜醫生》透過講述華人中醫在異國救死扶傷的故事。楓香康州兒童劇社也在這次康州的演出中宣布正式成立。

來自台山的中國醫生

據介紹,「喜醫生」的真名叫伍於念,1883年21歲,隨父親從廣東台山移民美國,在俄勒岡州的小鎮約翰日(John Day)定居。他和同夥一起開了一家雜貨店金華昌公司(Kam Wah Chung & Company),也是當地華人的社交中心。除了做生意,他利用自己的醫術給人看病。開始都是華人勞工,逐漸當地白人也找他看病。一位農場主人的兒子罹患敗血症,看西方醫學無效,眼看只剩等死了。他找到喜醫生,經過六個月的治療,兒子痊癒,喜醫生從此聲名鵲起。

來看喜醫生的人越來越多,各族裔患者,各種疑難雜症,遠道而來,登門求醫。一位患者追求喜醫生,但由於喜醫生在中國已有家小,更因為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不允許華人與白人結婚,他們最終未能成為眷情侶。

多次被告上法庭

喜醫生沒有美國的行醫執照,遭到當地一名醫生同行的起訴,因為這位醫生自己的病人減少了三分之一,要求經濟賠償。一位病人被針灸治療嚇壞了,還認為喜醫生想謀財害命,也把喜醫生告到法庭。眾多患者為喜醫生出庭作證,為他辯護,感謝喜醫生救了他們一條命,很多人還不收費用。喜醫生被告上法庭三次,法庭三次都駁回指控。

喜醫生一直沒有回中國,晚年孤獨,一隻眼睛瞎了,另一隻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1952年90歲去世後,人們在他的住所發現了病人付給他的支票,五塊一張、十塊一張,幾十年下來,總計兩萬多美金,他從未兌現,體現出他治病救人的崇高醫德。他曾經開設並給人看病的金華昌公司,現在是俄勒岡州的文化保護遺址,供人參觀。

多位觀衆表示,話劇《喜醫生》編劇精彩,演員的表演都很到位,舞台效果也很好。《喜醫生》和影片《Sight》一唱一和,一脈相承,都是以醫生為主題,為華人爭光。他們希望話劇《喜醫生》能夠有英文版,在社會上產生更大影響,對消除歧視華人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傳達出移民的奮鬥精神

張西導演強調,《喜醫生》傳達出移民的奮鬥精神,人類就是一部遷徙的歷史,流動是為了追求機會與夢想。華人移民需要團結互助,建立能幫助大家成長的優秀社群,促進社會公平進步。

這兩場《喜醫生》演出的地點:康州哈特福德市和麻州春田市都和早期中國留學生有密切關係。據記載,1872年至1875年,四批清末留美幼兒抵達。美國東岸有54個美國家庭熱情接納了他們。幼童們居住在康州的哈特福德、紐黑文以及麻州的春田市。

張西導演指出,這些留美幼兒中有22人進入耶魯大學。8人就讀麻省理工學院,部分人成為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例如詹天佑是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設計師,唐紹儀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理,唐國安成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李恩富是第一位在美國以英文出版作品的華人作家。

有趣的是,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當時就住在哈特福德市,許多中國留學生都邀請過他的女兒跳舞呢。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話劇《喜醫生》演職人員謝幕。 主辦方提供

張西導演同楓香康州兒童劇社的小演員及家長們合影。

著名華人劇作家、導演張西女士。 檔案圖片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