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

《鹿鳴館》專欄自開始至今,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十一個年頭。多年來一切資料蒐集由自己包辦,慶幸的是養成習慣閱讀大量日語文獻,日語水平遂得以保持。

  二十二年前留學英國倫敦,認識一位日本太太,筆者在取得文部省獎學金之後,興高采烈告訴她自己將會前往東瀛,她語重心長說:「你唸日本文化,想認識多一點日本社會,不要只從外面看大文宣,到達日本後,希望你能有所體會。」

  那時候對日本太太所言不以為然,抵達東京翌日,大學告知派了筆者前往另一學科的碩士課程,筆者對校方表達不滿,並要求馬上轉回心儀科目,收到回答卻是「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日語為「仕方」(shi-kata-ga-ari-ma-sen),往後數年,就知日本雖美,但四處都是充滿「沒有辦法」的潛規則,不明白潛規則,就不能了解日式思考模式。

  鹿鳴館原為明治時代迎接外國貴賓的宴會場地,其名來自詩經《鹿鳴之什》一節;明治政府當年面對西方列強東漸的動盪時代,認為社會首先應該與外國接軌,以面對時代變化,鹿鳴館應運而生,成為當代精英文化交流之地,日本之後翻譯文化蓬勃,也由此而起。本專欄命名《鹿鳴館》,也是希望透過自己對日本認識,向讀者們傳達一些不容易看到的社會側面:要立體認識外國文化,首先要代入其立場;要代入其立場,則需先認識其語言。《鹿鳴館》今日完成歷史任務,實有賴《星島日報》長年包容和讀者支持。「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有緣再會。

Uncategorized